圆舞曲是一种三拍子的旋转舞,又名“华尔兹”。风行于19世纪,一对对男女舞伴跟随着音乐按照三拍子的节奏滑行、旋转,情绪活泼,音乐流畅。
“华尔兹”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
在18世纪~19世纪、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交响曲作品中也有出现这种舞曲片段,但随着古典音乐的发展,它的速度不断加快、和声色彩也进一步丰富。
圆舞曲分快、慢步两种,舞时两人成对旋转。十七、十八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后,速度渐快,并始用于城市社交舞会。十九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现在通行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其特点为节秦明快,旋律流畅 ; 伴奏中每小节常用一个和弦。
在19世纪初期,圆舞曲还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之后,由于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的偏爱与推崇,才得以同高雅的小步舞曲分庭抗礼。
浪漫音乐时期以后,著名作曲家开始竞相创作圆舞曲,推动了圆舞曲的发展。德国作曲家韦伯的《邀舞》是第一部技巧细腻的圆舞曲,于1848年首次作为芭蕾音乐使用;舒伯特创作的钢琴圆舞曲蕴含“高贵”“悲伤”“多情善感”等情调,为圆舞曲体裁注入了新的表现内容;约翰·施特劳斯父子创作了由序奏、尾声加数首小圆舞曲联缀而成的圆舞曲套曲结构,完善了这种体裁的形式结构和表现内涵,标志着圆舞曲达到雅俗共赏的最高水平。
华尔兹舞步在速度缓慢的三拍子舞曲中流畅地运行,因有明显的升降动作而如一起一伏连绵不断的波涛,加上轻柔灵巧的倾斜、摆荡、反身和旋转动作以及各种优美的造型,使其具有既庄重典雅、舒展大方、又华丽多姿、飘逸欲仙的独特风韵。它因此而享有“舞中之后”的美称。
最著名的圆舞曲有奥地利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法国瓦尔德退费尔《溜冰圆舞曲》等。不过也有许多为钢琴或管弦乐团的圆舞曲,并非实用的舞曲,如波兰作曲家肖邦的钢琴曲《大圆舞曲》,法国作曲家拉威尔《圆舞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