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摄影圈,有个名字越来越响亮 —— koleso_sobaki。听起来像是“狗轮”,其实这是摄影师瓦西里・西多连科(Vasiliy Sidorenko)的网名。他来自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活跃于莫斯科,不仅是一位出色的人像摄影师,也是一位摄影教育者。
他的作品,总能让人一眼记住。不是因为多“美”,而是因为太“真”。他用镜头捕捉人性的深度,用光影讲述故事,画面中的人物仿佛在与你对话。
那么,瓦西里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他的摄影风格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聊聊这位俄罗斯摄影师,看看他如何把技术、艺术与哲学融为一体,创造出既冷峻又富有温度的影像世界。
从“冷色调”出发,却拍出“炽热”的温度很多人一看瓦西里的作品,第一反应就是:“怎么这么冷?”确实,他的照片常常是灰蓝、深褐为主调,整体氛围冷静、克制,甚至有些忧郁。这来源于他深受北欧摄影风格的影响,尤其是对“冷色调”的偏爱。但有趣的是,这种“冷”,并不让人感到疏离,反而因为画面中的“暖光” —— 比如一扇窗、一盏路灯、一抹阳光,带来了温度。
这种“冷中有热”的色彩处理方式,是他作品的一大特色。比如在雪地或城市夜景中拍摄人物时,他会让背景尽可能冷,而人物身上却有局部暖光,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让画面更有层次,也更容易引导观众的视线聚焦在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上。
如果你也想尝试类似的风格,可以试试在后期调色时保留整体冷感,但在人物脸部或关键部位加入一点暖色调,比如橙黄的高光,这样可以让画面更有情感张力。
构图大胆,打破传统中心法则传统人像摄影喜欢把人物放在画面中央,但瓦西里偏偏不这么做。他更喜欢用对角线构图或者非常规视角来拍摄,比如倾斜画面、利用建筑线条制造压迫感。他甚至会故意让人物偏离中心,让画面看起来有点“不平衡”,但正是这种“不稳定”感,让人物的情绪更强烈地传达出来。
举个例子,他拍摄街头人物时,会让人物站在画面边缘,背景是延伸的街道或高楼,这种构图方式营造出一种孤独感和疏离感。而这种手法,其实也受到了苏联蒙太奇电影的影响 —— 用镜头语言制造情绪张力。
如果你也想尝试这种风格,不妨从构图入手。比如在拍摄人物时,试着把他们放在画面的一侧,利用背景的线条或光影来引导视线,制造出“不在中心,却更有故事”的视觉效果。
捕捉表情与身体语言,让照片自己说话瓦西里最擅长的,就是通过人物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来传达情感。他相信,照片不是靠背景或道具来讲故事,而是靠人物本身。他常常会捕捉人物的微笑、凝视、低头、手部动作等细节,这些微妙的表情,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他拍过一位站在雪原尽头的老人,没有太多背景,只有风雪与沉默。但老人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韧,一种对生活的坚持。这种“无声胜有声”的画面,正是他作品中最打动人的地方。
所以,如果你想拍出真正感人的照片,不妨放下过度的后期和复杂的布景,专注于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一个眼神、一个转身、一个低头,都可能成为照片中最动人的瞬间。
技术融合传统与现代,打造“数字暗房”瓦西里早期是玩胶片摄影的,他对暗房工艺非常熟悉,甚至会通过不同的显影方式强化画面的质感。后来他转为数码摄影,但并没有抛弃这些传统技法,而是把它们“数字化”,比如用 Photoshop 的图层叠加来模拟胶片的颗粒感,甚至尝试多重曝光来制造类似文艺复兴绘画的层次感。
这种“数字暗房”的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数码摄影太“干净”了,缺乏质感。其实只要掌握好后期技巧,你完全可以用数字手段还原胶片的肌理和氛围。
比如你可以试试在拍摄人像时,用多重曝光叠加风景和人物,或者在后期调整颗粒、对比度和阴影,营造出类似暗房冲洗的效果。这样不仅能让照片更有艺术感,也能让你的作品更有辨识度。
长曝光与动静结合,拍摄“时间的痕迹”瓦西里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拍摄手法,就是长曝光。他常常在拍摄人流密集的街头时,使用慢门,让背景中的人群变得模糊流动,而画面中的主体却保持清晰。这种“动与静”的对比,不仅让画面更有动感,也增强了时间的流逝感。
他说:“照片不仅仅是瞬间的捕捉,更是时间的凝固。”所以,他经常用长曝光来表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比如在城市中孤独的人、在街头行走的背影,这些画面都带有一种静谧的诗意。
如果你也想尝试这种风格,可以试试在快门速度上下功夫。比如把快门调到 1/10 秒或更慢,在街头拍摄时让背景人流变成模糊的光影,而人物保持清晰,这样画面会更有故事感和艺术性。
他拍的不仅是人,更是“孤独”中的存在意义瓦西里的作品,主题几乎都围绕着“孤独”展开。但他的“孤独”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精神的沉淀。他镜头下的人物,往往处于城市的边缘、废弃的工厂、空旷的雪原,他们似乎在与世界保持距离,却又在内心深处与自己对话。
这种拍摄主题,其实也非常适合我们普通人去尝试。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刻。而摄影,正是记录这些时刻的最佳方式。
你可以试着拍摄一个独自在咖啡馆看书的人,或者一个人走在夜色中的街头,用镜头捕捉那种“安静的孤独”。这样的作品,往往比热闹的合照更能打动人心。
他从不模仿形式,而是解构艺术的灵魂瓦西里在创作上还有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地方,就是他善于从艺术史中汲取灵感,但他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解构”与“重构”。比如他对俄罗斯圣像画的借鉴,并不是为了复制那种宗教氛围,而是将那种“穿透物质的神性光芒”用到现代人像中。
他也吸收了西方摄影的私密叙事风格,比如南・戈尔丁的“私人日记式”摄影,以及杉本博司对“时间哲学”的探索。这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元素,他都能巧妙地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形成一种独特的“俄罗斯式深沉”。
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的作品有深度,不妨多看看艺术史,试着从经典中找到灵感。不是要你去拍得像谁,而是学会理解不同艺术形式背后的思想和表达方式。
结语:摄影,是一种对世界的深情注视瓦西里・西多连科(koleso_sobaki)的摄影,不是炫技,也不是摆拍。他用镜头讲述人性,用光影构建故事,用颜色传递情绪。他让我们看到,摄影不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思想的表达。
如果你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不妨从他的作品中找寻灵感:
尝试冷色调中加入局部暖光;用对角线构图制造情绪张力;捕捉人物的表情与动作;融合传统与数字摄影技巧;利用长曝光表现时间的流动。摄影,不只是按下快门,更是一种对世界的深情注视。而瓦西里的作品,正是这种“深情”的最好诠释。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摄影灵感与实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