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掃討戰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事的一部分日期193年–194年地点徐州结果
僵持,曹操撤退参战方
曹操
陶谦田楷指挥官与领导者
曹操
陶谦,刘备,曹豹兵力
不详
五千餘人伤亡与损失
不详
《三國志》萬餘人; 《後漢書》數十萬百姓
徐州掃討戰是东汉末年军阀曹操对徐州牧陶谦的讨伐性入侵。
此战的起因是曹操父曹嵩在徐州被害。
尽管陶谦在此事上是否有罪存疑,曹操仍然认定他有责。于是其于193年和194年两次攻伐徐州。
背景[编辑]
主条目:曹嵩 § 身亡
曹操之父曹嵩退休后住在家乡谯县,直至谯县成为董卓讨伐战的战场,曹嵩和曹家其余人迁居徐州琅邪。193年,曹操在兗州立足,请父亲来自己处。但曹家尚未团聚就在徐州和兗州的边境遭到谋杀。此事的记载有两种版本:一种是徐州牧陶谦因数败于曹操,派手下杀死曹嵩;一种是陶谦因害怕曹操,其实是派人去保护曹嵩的,但他的手下却贪图曹家的巨额财富将曹家人杀害。无论陶谦是否有责,曹操倾向于他要为父亲被害负责。[1]
曹操出兵前,交代家人,如果自己不能回来,就投靠陈留太守张邈。
第一次进攻[编辑]
193年夏或秋,[2]曹操率若干军队攻徐州,轻易攻下十余城。[3][4][5]曹操攻陷彭城后,杀守军可能达万余人。[6]曹操从弟曹仁督骑,为军前锋。军司马于禁攻陷廣戚,拜陷陣都尉。李乾也从征。陶謙退守至郯城,不敢應戰。[3][4][7]曹军受阻且补给短缺,[8]曹操回师,于路攻陷取慮、睢陵和夏丘。[9][10]根據《后汉书》與《资治通鉴》記載,徐州当地充满了躲避京畿暴乱的难民。曹操军杀了十万多男女百姓,泗水被尸体堵塞而不流。[11][12]
《三国志》的記錄,戰事中的死傷者約万余人,所過多所殘戮。[4]注解提到孫盛認為曹操不應殘殺陶謙部屬,行為已經太超過。[13]
期间冀州牧袁绍也派朱灵督三营帮助曹操攻打徐州,有战功。战后,袁绍所派来的诸将都回去了,朱灵因认为曹操是明主而留下,朱灵的士兵因为敬仰朱灵,亦随他投靠曹操。
第二次进攻[编辑]
194年春,曹操军杀回徐州,陶谦求援于邻近的青州刺史田楷。田楷派刘备率数千人来援。在援军帮助下,陶谦得以抵御曹军,他想在南面和曹操开战,[14]表刘备为豫州刺史,并拨给刘备丹陽兵四千人。[15][16]刘备和陶谦部将曹豹在郯城东面安营。[17][18]
曹操军掃蕩琅邪、东海兩地,攻克五座城,西归途中遭遇并击败刘备率领的陶谦军。[17][18]曹操还在此战后攻占了邻近的襄賁。[19]
直到张邈背叛曹操并迎奋武将军吕布接管曹操的大本营兗州,曹操才中止对陶谦的征伐,还军攻吕布。徐州的局势得以缓和。[20][21]
后果[编辑]
刘备舍弃田楷,与陶谦结盟,曹操离去后刘备也留在徐州。同年,陶谦病逝,当地士绅捨其子陶商、陶应[22]而选择刘备管领徐州。作为曹操征伐的结果,刘备得到了他的第一块地盘。[23]曹操的盟友袁绍认可刘备的这次接任,加上吕布被曹操击败后也投靠了刘备导致徐州军力增强,曹操在经历了兗州之战后没有再征讨刘备治下的徐州。
曹操攻打徐州期间,下邳相笮融领男女数万人、马三千匹出逃广陵。
时下引用[编辑]
曹操攻徐州之战在光荣系列游戏真·三国无双_二度进化和真·三国无双的七代與八代為可遊玩戰役。
参考文献[编辑]
^ 《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興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還,初,太祖父嵩去官後還譙,董卓之亂,避難琅邪,為陶謙所害,故太祖志在復讎東伐。
^ 《后汉书》卷七十三和《资治通鉴》卷六十都载作“秋”,但《三国志》卷一载作“夏”,《中国战争史》卷四记作“六月”,约为8月。
^ 3.0 3.1 《资治通鉴》卷六十: 秋,操引兵擊謙,攻拔十餘城,至彭城,大戰,謙兵敗,走保郯。
^ 4.0 4.1 4.2 《三国志》卷八陶谦传:初平四年,太祖征謙,攻拔十餘城,至彭城大戰。謙兵敗走,死者萬數,泗水為之不流。謙退守郯。
^ 武国卿; 慕中岳. 中國戰爭史 4. 北京: 金城出版社. : 67.
^ 此阵亡统计见于《三国志》卷八《陶谦传》“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根据Rafe de Crespigny(To Establish Peac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卷一(2004) p. 68 注释24),按当时的地理条件,这是不可能的,很可能发生在曹操在更南的某处屠杀百姓时,而不是在彭城作战时。因此,此处死亡数目极可能并不可靠。
^ 《三国志》卷一武帝紀:秋,太祖征陶謙,下十餘城,謙守城不敢出。
^ 《三国志》卷八陶谦传:太祖以糧少引軍還。
^ 《后汉书》卷七十三称彭城和傅陽也在被曹操攻陷之列。
^ 《后汉书》卷七十三陶谦传:謙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還。過拔取慮、睢陵、夏丘,皆屠之。
^ 《后汉书》卷七十三陶谦传: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迹。
^ 《资治通鉴》卷六十:初,京、雒遭董卓之亂,民流移東出,多依徐土,遇操至,坑殺男女數十萬口於泗水,水為不流。
^ 《三国志》卷一武帝紀: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復征陶謙,拔五城,遂略地至東海。還過郯,謙將曹豹與劉備屯郯東,要太祖。太祖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注〈孫盛曰:夫伐罪弔民,古之令軌;罪謙之由,而殘其屬部,過矣。〉
^ de Crespigny, Rafe. To Establish Peace (PDF) 1 internet.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Faculty of Asian Studies. 2004: 13 note 6 [2012-04-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3-17).
^ 《资治通鉴》卷六十一:陶謙告急於田楷,楷與平原相劉備救之。備自有兵數千人,謙益以丹陽兵四千,備遂去楷歸謙,謙表為豫州刺史,屯小沛。曹操軍食亦盡,引兵還。
^ 《中国战争史》卷四 p. 68
^ 17.0 17.1 《资治通鉴》卷六十一:曹操使司馬荀彧、壽張令程昱守甄城,復往攻陶謙,遂略地至琅邪、東海,所過殘滅。還,擊破劉備於郯東。謙恐,欲走歸丹陽。
^ 18.0 18.1 《三国志》卷八陶谦传:興平元年,復東征,略定琅邪、東海諸縣。謙恐,欲走歸丹楊。會張邈叛迎呂布,太祖還擊布。
^ 《三国志》卷一武帝纪:太祖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
^ 《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會張邈與陳宮叛迎呂布,郡縣皆應。荀彧、程昱保鄄城,范、東阿二縣固守,太祖乃引軍還。
^ 《资治通鉴》卷六十一:會陳留太守張邈叛操迎呂布,操乃引軍還。
^ 《三国志》卷八陶谦传:謙二子:商、應,皆不仕。
^ 《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謙病篤,謂別駕麋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謙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當。 ... 先主遂領徐州。
资料[编辑]
陈寿《三國志》280年代或290年代。裴松之《三国志注》,429年。香港:中华书局,1971年。5卷。
司马光. To Establish Peace: Being the Chronicle of the Later Han dynasty for the years 189 to 200 AD as recorded in Chapters 59 to 63 of the Zizhi Tongjian of Sima Guang (PDF). 由张磊夫翻译. Faculty of Asian Studie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2004 [2023-09-09]. ISBN 978-0-7315-2537-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22).
范晔等《後漢書》,445年。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2卷。
司马光等《資治通鑒》,1084年。胡三省《资治通鉴注》,1286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20卷。
武國卿; 慕中岳. 中國戰爭史 4. 北京: 金城出版社.
查论编三国历史汉末黃巾之乱 · 凉州之乱 · 诛灭十常侍 · 董卓进京 · 王允、呂布計除董卓 · 群雄割据 · 阳城之战 · 孙刘襄阳之战 · 界桥之战 · 龙凑之战 · 巨马水之战 · 李傕、郭汜之乱 · 匡亭之战 · 陶谦讨伐战 · 濮阳攻防战 · 定陶之战 · 孙策平江东之战 · 孙策平江东之战(吴郡攻略战) · 孙策平江东之战(侯官之战) · 曹操迎天子 · 奉天子以令不臣 · 許昌屯田 · 建安文學 · 宛城之战 · 蕲阳之战(袁术讨伐战) · 张绣讨伐战 · 吕布讨伐战 · 易京包围战 · 庐江之战 · 曹操徐州侵攻战(刘备讨伐战) · 白马之战 · 延津之战 · 官渡之战 · 乌巢之战 · 倉亭之战 · 博望坡之战 · 建安、汉兴、南平之乱 · 黎阳之战 · 夏口之战 · 邺城攻略战 · 南皮攻略战 · 壶关之战 · 曹操北征乌桓 · 东冶五县之乱 · 江夏之战 · 长坂坡之战 · 赤壁之戰 · 孙曹夷陵之战 · 南郡攻略战 · 合肥之战 · 荆南四郡攻略战 · 借荆州 · 潼关之战 · 南匈奴部落解体 · 第一次濡须口之战 · 冀城之战 · 卤城之战 · 成都攻略战 · 皖城之战 · 张鲁讨伐战 · 逍遥津之战 · 第二次濡须口之战 · 定军山之战 · 汉水之战 · 漢中之戰 · 襄樊之战(关羽北伐) · 麥城之战 · 三国鼎立曹魏曹丕称帝 · 九品中正制 · 曹丕三路伐吴之战 · 洞口之战 · 第三次濡须口之战 · 江陵防卫战 · 广陵对峙战 · 司马懿攻灭孟达之乱 · 诸葛亮北伐 · 天水之战(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 街亭之战(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 石亭之战 · 陈仓之战(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 建威之战(诸葛亮第三次北伐) · 第一次合肥新城之战 · 祁山之战(诸葛亮第四次北伐) · 五丈原之战(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 第二次合肥新城之战[錨點失效] · 公孫淵称燕王 · 司马懿攻灭公孙渊之战 · 姜維北伐 · 兴势之战 · 曹爽专权 · 提倡玄学 · 毌丘俭讨伐高句丽之战 · 曹魏攻伐韩(三韩)之战 · 正始改制 · 高平陵之变 · 司馬氏专权 · 曲城之战 · 王凌之乱(寿春一叛) · 东兴之战 · 第三次合肥新城之战(诸葛恪北伐)[錨點失效] · 毌丘俭、文钦之乱(寿春二叛) · 狄道之战 · 段谷之战 · 诸葛诞之乱(寿春三叛) · 甘露之变(司马昭弑君) · 竹林七贤 · 司马昭攻灭蜀汉之战 · 锺会之乱 · 永安之戰 · 曹魏灭亡蜀汉(季汉)刘备称帝 · 夷陵之战 · 诸葛亮南征(南中平定战) · 司马懿攻灭孟达之战 · 出师表 · 诸葛亮北伐 · 天水之战(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 街亭之战(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 陈仓之战(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 建威之战(诸葛亮第三次北伐) · 祁山之战(诸葛亮第四次北伐) · 五丈原之战(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 蒋琬、费祎治国 · 姜維北伐 · 兴势之战 · 夏侯霸投奔蜀汉 · 曲城之战 · 狄道之战 · 段谷之战 · 仇國論 · 黄皓专权 · 曹魏灭蜀汉之战 · 锺会之乱孫吳孙权改元黄武 · 夷陵之战 · 曹丕三路伐吴之战 · 洞口之战 · 第三次濡须口之战 · 江陵防卫战 · 广陵对峙战 · 交州领化 · 石亭之战 · 孙权称帝 · 第一次合肥新城之战 · 夷洲、亶洲探寻 · 第二次合肥新城之战[錨點失效] · 呂壹专权 · 岭南开拓 · 二宮之爭 · 诸葛恪专权 · 东兴之战 · 第三次合肥新城之战(诸葛恪北伐)[錨點失效] · 孫峻专权 · 毌丘俭、文钦寿春驰援战 · 孙綝专权 · 诸葛诞寿春驰援战 · 会稽南部、鄱阳、新都之乱 · 永安之戰 · 交阯之乱 · 孙皓暴政 · 西陵之战 · 郭马之乱 · 晉滅吳之戰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 → 夏朝 → 商朝 → 西周 → 東周(春秋 → 戰國) → 秦朝 → 漢朝 → 三國 → 晉朝/十六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國 → 宋朝/遼金夏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中華民國 →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