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与那些在朝堂上结党营私、阿谀奉承的官员截然不同,他为人正直,一心为国家社稷着想,这使他在朝中无太多朋友。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唐朝已不复昔日繁华,虽然叛乱平息,但藩镇割据的局面日趋严重。
当时左丞相武元衡奉诏前往平定藩镇叛乱,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却暗藏祸心,派刺客在必经之路埋伏。武元衡浑然不觉,终在大街被刺杀,朝廷高官在市井被杀的消息震惊朝野。
然而,令白居易意想不到的是,那些平日嚣张跋扈的官员们却对此沉默无言,明显是畏惧李师道的权势。彼时,白居易只是太子宫中的宫官,按理无权直谏皇帝,但他凭着正直和勇气勇敢发声。
但这反倒激起了朝中官员的弹劾,他们指责白居易越级谏言,指责他不守本分,甚至连“不孝”罪名也被扣上。白居易母亲曾在赏花时不慎坠井身亡,而白居易却写了许多描绘春天花草的诗,还有一首《新井》,这被政敌们抓住把柄,大肆攻击他违背礼教。
最终,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正是在江州期间,他创作了千古名篇《琵琶行》,名声远播。被贬之后,白居易的处世态度由“兼善天下”转变为“明哲保身”,但这一年他迎来了生命中一件大喜事。
长期未有子嗣的白居易,在五十八岁时迎来了他唯一的儿子——阿崔。老来得子让他喜出望外,摆下盛大宴席难以表达内心喜悦,还专门写诗寄给好友元稹,共享喜悦。
白居易已有三个女儿,但大女儿和三女儿早逝,这让他对儿子充满担忧,害怕阿崔会重蹈覆辙。他告诉儿子无论能否长寿,是否成才,都无所谓。然而,命运无情,年仅三岁的阿崔夭折了。
阿崔的去世对白居易如同晴天霹雳,他的生活因此陷入绝望。这个儿子是他活下去的唯一动力,失去后,他对未来彻底失去了希望,甚至不再为生活做打算。他写下:“有子不留金,何况兼无子”,表达了心中的无尽悲痛。
白居易在一首诗中写道:“门有医来往,庭无客送迎”,道出了晚年多病缠身的无奈。儿子的离世、好友的凋零,使得本就体弱多病的他心如死灰,失去生活的信心。
痛失亲友后,白居易开始放纵自己,在府中养了许多歌伎,每隔几年更换一批,但其中有两位名叫樊素和小蛮的歌伎成为常客。人们不能误解白居易是贪恋美色的老者,实际上他自己也不明白为何如此,只因经历巨大悲痛后精神一度失常。
值得注意的是,那时的歌伎并非今人误解的风尘女子,而是献艺表演的才女。随着时间推移,白居易的病情不仅未见好转,反而恶化。六十六岁时,他患上了老年常见的半身不遂。
此时本该有人细心照料、享受歌舞慰藉,但他却意外遣散了所有歌伎,包括最宠爱的樊素和小蛮。甚至他心爱的马儿也被放开缰绳任其自由奔跑。白居易仿佛彻底放下了世间一切牵挂,凡事不再挂念。
俗话说,老人常被往昔痛苦所困扰。白居易亦然。在斩断尘世羁绊后,他遁入空门,在香山寺安心修行,安度晚年。他回忆起仕途的沉浮、晚年得子与失子的悲欢交织、好友离世的悲痛,内心涌起阵阵悲怆。
在寺中闭居的日子里,他渐渐平复心情,从年轻时的放荡不羁、近乎疯狂,逐渐归于平和。他回望自己的一生,感慨万分,既无昔日的豪情,也无让他心动忧伤的事物。
白居易凭借刻苦努力考取功名,步入官场,差点登上丞相宝座,这段历程无疑是他生命中的高光时刻。回忆终结时,他写下一首诗总结人生:“事事皆过分,时时自问身。风光抛得也,七十四年春。”
许多后人解读这首诗,却仍难窥透其深意。字面看来,它似乎只讲述了白居易一生的荣光,但实际上,这诗不仅反映了他对苦难的坦然面对,也表现了他对人生起伏的淡然释怀。
白居易自被贬江州司马后,性格发生巨大变化,由昔日敢于直言的“屈原”转变成谨慎独善其身的“王安石”。他临终前斋戒所作的诗,虽被广泛传诵并反复解读,依然难以完全领悟其中韵味。实际上,那不仅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更是自我宽慰的一种方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