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论编明清战争
前期
撫清之戰
薩爾滸之戰
開鐵之戰
遼瀋之戰
鎮江之战
林畔之戰
廣寧之戰
遼南之戰
亮馬佃大捷
牛毛大捷
烏雞關大捷
橫江大捷
柳河之役
遼陽之戰
宁远之战
覺華島之戰
宁锦之战
瓶山大捷
京畿之戰(清兵入塞)
己巳之變(清兵入塞)
德胜门之战
广渠门之战
左安门之战
永定门之战
遵永大捷(清兵入塞)
皮島海戰
大凌河之役
金州之战
宣大之戰(清兵入塞)
第二次京畿之戰(清兵入塞)
皮島之戰
北直隸山東之戰(清兵入塞)
松錦之戰
第二次北直隸山東之战(清兵入塞)
寧遠卫之戰
中期
一片石之战
潼关战役
陕北战役
扬州战役
江阴战役
荆州战役
赣州战役
同安战役
大同战役
南昌战役
赣州战役
桂林战役
廣州戰役
後期
磁灶大捷
钱山大捷
小盈岭大捷
靖州大捷
辰州大捷
衡阳大捷
全州大捷
严关大捷
桂林大捷
叙州大捷
停溪大捷
保宁之战
江东桥大捷
崇武大捷
漳州战役
宝庆之战
梧州战役
肇庆战役
潮州战役
海澄大捷
高州大捷
江门大捷
新会战役
常德战役
普宁大捷
澄海大捷
揭阳战役
泉州大捷
护国岭大捷
闽安战役
鸡公背战役
黄草坝战役
七星关战役
凉水井战役
重庆战役
松岭卫战役
梁瑞津战役
双河口战役
磨盘山血战
定海关大捷
瓜州大捷
镇江大捷
芜湖大捷
南京战役
厦门大捷
南明夔东会战
茅麓山战役
澎湖海战
此條目介紹的是明朝崇祯年间女真袭击北京的一场事变。关于正统年间瓦剌俘虏明英宗的同名事变,请见「土木堡之变」。
己巳之變或稱己巳虜變[1],是明清戰爭的一部分,明朝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女真(後金,滿清)可汗皇太极率兵十餘萬直逼帝都北京,為第一次清兵入塞。崇禎帝令孫承宗、袁崇煥馳援,女真攻至北京城之下,陣斬明將趙率教、滿桂、孫祖壽,大肆劫掠後返回滿洲。事后袁崇煥被崇禎帝凌遲处死,袁麾下之祖大壽等關外兵卒怨生。
開端[编辑]
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上奏称及后金会绕道蒙古进攻明朝[2][3][4][5]。
十月二十日,皇太极大军抵达蓟州镇长城以北,驻扎在一处蒙古人的城市内。皇太极传令各军,只诛杀反抗的明军,不能诛杀投降的军民。对于投降归顺后金的军民,不要分散他们的家庭,不得强占他们的妇女,不得抢夺他们的衣物,不得破坏他们的房屋、庙宇,不得破坏他们的财产,不得砍伐他们的果树。如果有人违令杀降掠夺,一律鞭打惩罚。另外,切勿随意食用明朝人的熟食和酒,听闻明朝人会使用鸩毒。
各队伍要平衡物资储备和战马喂养,大军赶路时,对瘦弱马匹要喂养粮食,对肥壮的马则以草料饲养。大军休息时,队伍可以搜集粮食喂养肥壮马匹。当收集物资时,必须组成队伍,不能单独行动,各级军官要严加看管。[6]
二十四日,皇太极将后金军分为三路,由台吉阿巴泰、阿济格率左翼前进,台吉岳托及济尔哈朗率右翼前进。皇太极率领中路大军前进。[7]
二十七日,后金军左翼攻破龙井关。皇太极中路占领洪山口、汉儿庄,大军入城休息。皇太极下令,入城休息期间,不许骚扰已经投降的平民。同时,皇太极派遣先锋,抵达遵化城下侦察。 [8]右翼攻陷大安口城。各路后金军一路上击败多次明军队伍。[9][10]
二十八日,右翼后金军抵达蓟州城外的石门驿站,于郊野扎营,并在郊野击败一队明军,当天石门驿站投降归顺后金军。[11]
当时蓟镇“塞垣颓落,军伍废弛”,后金军没有遇到任何强有力的抵抗,顺利突破长城。
清兵入犯[编辑]
遵化战斗[编辑]
九月,袁崇焕集结一支机动队伍,由谢尚政带队驻守遵化城,希望加强防备。但是蓟州镇的巡抚王元雅,拒绝辽军入城,于是这支机动队伍返回山海关。[12]
十月二十八日,长城的烽火台升起浓烟,火炮声响发出警告,络绎不绝。[13]
此时长城关卡的明军传出消息,进攻者可能为蒙古部落。[14]崇祯皇帝得知消息,传令要求蓟辽总督刘策必须在长城一带堵截后金军队。[15]
当天,山海关的总兵赵率教,集结兵马与各将领出发前往长城战场。
三十日,赵率教带队急行军,三昼夜赶路三百五十里,抵达三屯营并要入城驻守。而三屯营拒绝辽军入城,于是赵率教带队前往遵化城。[16]
当天,皇太极中路军从洪山口出发,直到遵化城五里之外,写信劝降巡抚王元雅。中路各队伍集结在遵化城外扎营。[17][18]
十一月初一,右翼后金军汇合皇太极于遵化城外。[19]
当天,后金军左翼侦察兵四面巡逻,发现有明军赵率教带队四千精兵,于是左翼进攻明军。明军赵率教且战且退至遵化城下,又遇到军皇太极大军,两路后金军汇合夹击,于是爆发大战。当天的火炮震声隆隆,传至山海关都能听见。结果明军惨败,赵率教阵亡,部分士兵投降归顺了后金军。[20][21]
皇太极汇合各路大军,开始布置围攻遵化城。
正黄旗的额驸纳穆泰,率领本旗攻击城北的西方。镶黄旗的额驸达尔哈,率领本旗攻击城北的东方。正红旗的额驸和硕图,率领本旗攻击城西的北方。镶红旗的雍舜,率领本旗攻击城西的南方。镶蓝旗的额驸顾三台,率领本旗攻击城南的西方。正蓝旗攻击城南的东方。镶白旗的图尔格,率领本旗攻击城东的南方。正白旗的喀克笃礼,率领本旗攻击城东的北方。[22]
八旗军各自休整队伍,制造云梯盾牌道具。
初三,皇太极巡视遵化城墙,认为很坚固,尤如袁崇焕的宁远城一样。八旗军于城外列阵,一齐竖起云梯,呐喊着前进攻城。
遵化城墙高三丈五,而大多数队伍云梯的长度只有三丈,不足以达到城墙的高度。然而,喀克都里队伍的一座云梯足够高,伊拜牛录部下的,萨木哈图,率先登城。各队伍紧跟着尽数攀登,早晨一战就攻陷遵化城,期間有後金军官在攻城期间阵亡,滿洲正黄旗阿海、 滿洲正白旗音达䕶齐。皇太极赏赐他们的家庭可以世袭军官职位。[23] [24]攻城期间有两名士兵退缩,于是皇太极逮捕他们,于军中斩首示众。[25]。八旗军入城後大肆屠杀洗劫,只有一些人及時投降归顺八旗军的人能存活。蓟州镇巡抚王元雅兵败,在城中敵樓自杀。
皇太极传令曰:数年来,八旗军都不善于攻打袁崇焕的宁远城。然而这次却打下了遵化城,而且遵化城墙更坚固过于宁远城,要奖赏攻城的勇士。[26][27]
初八日,皇太极召集众人,犒赏勇士。喀克都里,制造云梯优秀,且督战士兵攀登。皇太极亲自敬酒,升职三等总兵官,赏财宝牲畜。伊拜牛录下,萨木哈图,第一人登上城墙,皇太极亲自敬酒,升职三等总兵官,赏财宝牲畜,赐号巴图鲁,以后家族所犯小罪一律赦免。伊拜牛录下,胡希布,第二登城。赫臣牛录下多礼善,第三登城。伊拜牛录下,毛巴里,第四登城,全都赏财宝牲畜。[28]
十一日,皇太极命参将英古尔岱、游击李思忠、范文程统领军官八员,士兵八百,留守遵化城。皇太极率大军自遵化出发,至郊野驻营。有一蒙古兵杀掠降民,皇太极下令逮捕,并亲自用鸣镝箭射击这蒙古兵。[29]
袁崇焕入关勤王[编辑]
山海关内外[编辑]
十月间,袁崇焕正在辽东锦州城驻扎,收集动物皮肉和训练军队。[30]
二十九日,袁崇焕得知情报,连日奔往山海关调度指挥。
十一月初一,袁崇焕巡视山海关城内民间官府,一切正常。 [31]同时派出书信,令各地队伍挑选精锐士兵到山海关集结。[32] 当时辽军分散于各个城市堡垒,就地驻守补给,平均每处数千士兵。[33]
部分队伍当天抵达山海关,于是袁崇焕吩咐他们前往寻找赵率教,若找到赵率教则汇合优势兵力作战。如果没找到,就等待辽军大队再汇合。[34]
初二,来自宁远锦州各地的一批辽军抵达山海关。到初三,祖大寿亲自率领大批兵马,自锦州抵达山海关。[35][36]
此时,辽军已经有大量精兵队伍在勤王。
第一批,有赵率教,刘恩方,裕仑,侯体乾,陈维翰,杜弘芳,李居正,赵率伦,赵凤鸣等队伍。
第二批,有张弘谟,张存仁,曹文诏,丁永绶,张外嘉,窦濬,朱梅,郑一麟,王承胤,刘应国,周佑,及刘应邦下中军,王进忠,锺宇下,李应元,何可纲,靳国臣,赵国臣,赵国志,孙辽,罗景荣,陈继,刘抚民,祖大寿,祖可法,祖泽润,祖泽洪等队伍。
第三批,有关外骑兵坐营中军,都司吴襄,参将祖大乐,刘天禄,游击韩大勋,祖可法下中军,李一松,孟道下中军,陈邦选,费惟正中军,李甫明,孙继武下千搃,吴三桂,步兵营参游都,杨春,邹宗武,谢尚政,龚彰,满库,丁国用,蔡佑,刘镇华等队伍。[37]
初四,袁崇焕亲自督军,和祖大寿、何可纲一起,统帅大军入关。二万多步骑兵一路勤王赶路,天空已经开始下雪。[38]
袁崇焕出发之后,山海关依然在不断集结调动兵马。[39]
蓟州[编辑]
初五日,辽军行至抚宁县。抚宁城文官在号召军民防守,袁崇焕支援火器火炮给他们。
初六日,辽军抵达永平府城。此时北京的崇祯皇帝传令,袁崇焕可以指挥各路勤王兵马。 [40]初六夜晚,袁崇焕急行军至滦州城外榛子镇,收到这个授权命令。[41]
初七日,辽军至迁安城外沙河驿站,侦察兵得知三屯营明军已经崩溃逃跑了。
崇祯皇帝得知袁崇焕入关勤王,于是传令曰:卿本职在山海关,心忧蓟州镇而派兵协助防守,一有警报就立刻入关勤王,忠诚和谋略都体现了。卿可以相机进止便宜行事,只要打仗立功,就会有犒赏。[42]
初九日,袁崇焕辽军到达玉田城,发现大部分民众都逃散,十之八九。袁崇焕对当地官员说,“知县是守卫土地的官员,守住才能生存,丧失就会灭亡。官员竟然纷纷先逃走,导致百姓惊慌失措,民居庐舍被烧毁,岂有此理!像丰润知县尽力守城,让百姓安心,才是尽职尽责。玉田城官员都应该斩首,但玉田城不归辽东督师管辖,所以只会将此事报告给蓟辽总督刘策。”次日,袁崇焕辽军从玉田城出发,继续前进。有一批侦察兵在遵化城附近活动,收拢一些逃民,并获得情报三屯营是军官叛乱了,总兵朱国彦自杀,当地军民尽行跑散。[43]
袁崇焕为确保山海关一带到蓟州城的驿站道路,以联血脉,于是布置辽军驻守各地城市。以参将杨春领步兵三千,和游击锺宇队伍驻守永平城。游击满库领步兵二千,驻守迁安城。参将邹宗武领步兵二千,驻守丰润城。游击蔡裕及龚彰兵三千,驻守玉田城。游击刘镇华领步兵二千,驻守建昌城。以朱梅,镇守山海关 。[44][45]
崇祯皇帝得知遵化沦陷,于是下圣旨,要求袁崇焕在蓟州城附近决战,必须堵截后金军队。[46]
当袁崇焕巡视蓟州城,发现民众疏于备战,并没准备大军活动的物资。若强行汇集大军,各队伍可能会喧嚣并掠夺民间,各队伍若产生矛盾摩擦,明军还没开战就先崩溃了。[47]
袁崇焕又视察各路勤王军,既没进行充分的训练,武器也不坚利,只是仰仗人数,物资消耗巨大,鱼龙混杂,各队伍都不可能齐心协力合作,混在一起会先摩擦内斗。若是分开驻守反而不容易摩擦矛盾。[48]
当时在蓟州城内队伍复杂。有昌平镇尤世威,五千士兵。保定镇曹鸣雷,三千士兵。宣府镇侯世禄,数千士兵。蓟辽总督刘策队伍,辽东督师袁崇焕队伍一万余士兵。[49]
而蓟州城极限是驻守补给一万士兵,例如马世龙驻守蓟州城期间,长期城内也不过一万士兵。[50]
袁崇焕遣散援军,昌平镇尤世威队伍回昌平,宣镇侯世禄队伍驻守三河,保定镇曹鸣雷队伍三千士兵驻守蓟州城内,分散驻守补给。[51]
崇祯皇帝担心密云地区防务,于是传令刘策队伍也离开蓟州,返回密云驻地。[52][53]
当时,后金军先锋已到蓟州城外,侦察情报。[54]
十二日,明军各处溃兵聚集在蓟州城。辽军派出侦察兵在郊野巡逻,以五十名侦察兵为一队,发现石门驿站已经归顺后金军。巡逻至马伸桥时,遇到后金军一队兵马,双方爆发战斗。后金军的将领,石廷柱,战败受伤。双方伤亡大约各数十。[55]袁崇焕得知战况,立刻奖励战斗的勇士队伍,犒赏白银二百两。这队勇士为祖大寿之子祖泽润的亲兵。[56][57]
马伸桥在城外二十里,袁崇焕得知后金军大队即将到达,与诸将领在城东楼上严密防守。[58]
崇祯皇帝急于看到胜利,下圣旨催促袁崇焕,曰:卿本职负责辽东,关内的防守失败是他人的责任。但既然卿已经统领兵力前来,务必取得完全胜利。[59]
十三日,清晨,后金军过石门驿站。袁崇焕下令马步兵全部出城,建立军营。突然出现约两百名后金军骑兵,停留在军营的外边。袁崇焕观测四周,发现后金军大队都隐藏而不见踪迹,于是下令炮击,后金军骑兵快速退走。袁崇焕下令辽军一整天都坚守营地。后金军扎营于东南一带,位于茂密的林木和崎岖的山谷。于是后金军在夜晚行动,以黑暗天色作掩护,在蓟州城之外五里行军并扎营。[60][61][62]
十四日,辽军派出侦察兵,得知后金军已经转移,正在城外五里的西南一带,于是袁崇焕也率辽军至蓟州城西南一带扎营。[63][64]
当时后金军抵达通州城外运河,一方面在运河设下营寨,一方面则以威势震撼京师,吸引袁崇焕进行决战。袁崇焕为了避开沿途后金军的埋伏截击,于是绕路至通州城以南的渡口。[65]
顺义战斗[编辑]
十一月十五日,皇太极下令派遣三千士兵作先锋部队前往通州,观察渡口的情况,同时还负责捕捉明军侦察兵。皇太极则率大军自三河县出发。当天先锋捕获了一名汉人,并将其带到了皇太极面前。皇太极询问这名汉人有关明朝军队的消息。该汉人向皇太极报告说:大同、宣府两个边镇总兵的军队都驻扎在顺义县城。皇太极派遣了台吉阿巴泰和台吉岳托,率领二旗满洲军和蒙古仆从军前往攻击该地区。[66]
明朝方面的满桂大同镇军队、侯世禄宣府军队在顺义战败,撤退到北京。侯世禄在顺义大战中受重伤,左臂受伤严重,但他勉力支撑着在十八日回到了北京。[67][68]
后金军队胜利追击。由于明军撤退得很远很快,所以后金军斩杀的敌人不算太多。战后结算,后金军获得了一千多匹马和一百多只骆驼作为战利品。此外,顺义县城的知县率领当地群众投降后金。[69]
侯世禄的宣府镇军队在撤退途中崩溃,而溃兵一路劫掠民间的村庄。[70]乡民都在笼统地传报:“援兵在抢劫剽掠!”却有乡民错误地将“援”误解成“袁”,说:“抢劫剽掠都是袁崇焕的军队!”[71]溃兵一直劫掠到北京城郊。[72]
通州[编辑]
十六日,袁崇焕于河西务渡口扎营。有一兵擅自取走民家的饼,袁崇焕立即对其斩杀示众。
袁崇焕与辽军将领举行会议,有将领认为运河渡口物资丰富,可以供应大军,先在通州集结队伍,再相机行事。而袁崇焕则表态,如果八旗军继续绕路,最终逼近都城,那都城将面临从未遇到过的民心动荡,而这种动荡又难预料。只有辽军先到达城下,背靠都城,稳定各方,才能控制局面。最终各将领决定前往京师。
辽军有六名侦察兵在前方探路,遇到一群明军逃兵抢劫乡村,于是辽军侦察兵要驱逐逃兵,而逃兵拿兵器开打,伤了辽军五名侦察兵,有一名侦察兵报告给袁崇焕。辽军立刻派兵追捕逃兵,擒获六人逃兵。
十七日夜晚,袁崇焕率军抵达北京城左安门下,于城外韦公寺庙扎营。严令士兵不准骚扰民间,不准破坏民间财物。袁崇焕在韦公寺庙前审判斩杀六名逃兵。[73]
当时袁崇焕队伍属于急行军,第一批队伍只有九千骑兵抵达城下,步兵队伍则要分批次前进,随地扎营休整,抵达都城汇合袁崇焕。[74][75]袁崇焕队伍因为急行军,士兵和战马都很疲惫,袁崇焕请求入城休息,但崇祯皇帝拒绝辽军入城。[76]
十九日,辽军侦察兵发现,后金军已经抵达城外郊野的高密店。[77]
北京城门下战斗[编辑]
详情参见条目:“德胜门之战”“广渠门之战”“左安门之战”
袁崇煥急行軍三百餘里,比清軍早到二天,九千騎兵先抵达北京城下,步兵不能兼进[78],崇禎立即召見,大加慰勞,賜御膳和貂裘,袁崇煥請求讓疲憊的士兵入城休整,卻沒被批准,只好駐軍北京廣渠門外[79]。兩日後(11月20日)清晨兩軍在廣渠門外大戰,祖大壽陣于南側,王承允陣于西南側,袁崇煥陣于西側,以战术优势一战将后金左翼大军击溃。满桂则惨败于德胜门。
德胜门之战[编辑]
十一月二十日,皇太极率大军设立营地在北京城北,分为两翼。侦察兵报告皇太极,明军正集结在德胜门等地。皇太极率领右翼的军队前进。另外得到报告称东南边也有明军袁崇焕部队集结,皇太极于是派遣左翼军队前去攻击。[80][81]
皇太极先派兵侦察德胜门明军,确认是大同总兵官满桂和宣府总兵官侯世禄的军队。皇太极传令,让炮手先靠近射击,引诱明军火炮反击,等待明军的炮火停止,在填装弹药的空隙,后金军大队趁机进攻。然后,大军按照皇太极给出的方略,两路军队进攻。
皇太极亲率大贝勒代善和贝勒济尔哈朗、岳讬、杜度、萨哈廉等,统领满洲右翼四旗,以及右翼蒙古兵,排兵布阵。
于是后金军先发炮轰击。明军枪炮反击至暂时停火。
后金军发动进攻,蒙古兵及正红旗护军从西面突击,正黄旗护军从旁冲杀。[82]
明军崩溃。城上明军火炮射击,但射程短,打不中后金军,只能打中明军满桂,炮击导致满桂队伍很多人死伤。[83]
后金军进攻驱赶明军到狭窄的地方,并消灭了大量明军。有些明军逃离战场,皇太极又派遣亲兵追击斩杀了大量明军溃兵。[84]
根据兵部记录,宣府镇大同镇前后合计派发了一万六千名士兵,勤王北京。[85]
开战前抵达城门下的宣府大同军队,合计士兵一万以上。但是都战败崩溃,或死或逃跑了。[86]满桂的大同镇军队伤亡很多,战后满桂身边还有大约一二百名士兵, 躲藏在了城外一处关羽庙里面。皇帝派人收拾战场上遗留的兵器,并让满桂进入北京城内。 [87]侯世禄的宣府军队则大多逃跑了,而溃兵又掠夺祸乱民间。[88]
此战德胜门溃败的逃兵掠夺民间时,皆伪称自己是袁兵,即袁崇焕辽军。[89]
战役期间,城墙上的京营则用大炮射击,但城上放的炮弹误伤了满桂兵,导致满桂部队遭受了重大伤亡。都察院的官员张道泽对京营总管的李邦华提起了弹劾,言官们也纷纷上书表达意见,最终李邦华被免职,被安排了退休。[90]
广渠门之战[编辑]
当天,袁崇焕、祖大寿率骑兵在广渠门外,有九千骑兵,以及一些步兵队伍。袁崇焕传令,令祖大寿在右翼埋伏于南面森林,王承胤在左翼北面,袁崇焕亲自带中路军,辽军结成“品”字形阵,阙东面以待。
后金军发动攻击,莽古尔泰先派出第一批先锋,攻击袁崇焕中路军,爆发激烈战斗。随即后金军大队开始攻击,由将领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豪格带队进攻。
豪格先攻击辽军左翼,而左翼南下汇合中路军,形成大阵。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带队从中路进攻辽军大阵。
此时后金军大批队伍拥挤在辽军大阵正面东方,则辽军左翼北方只有豪格队伍。
袁崇焕率领将士,英勇抵御,奋力鏖战。袁崇焕被箭矢射中,但因身穿重甲没被射穿。后金军有精锐队伍突袭到袁崇焕旗帜大纛前。而辽军将领袁升高,带队击败后金军精锐队伍,成功保护袁崇焕旗帜大纛。
有些后金军队伍见到战况惨烈,开始退缩。[91]
战至最炽热阶段,辽军右翼祖大寿,从南面森林突出袭击正面后金军,目标要与辽军大阵一起夹击后金军队伍。
后金军将领莽古尔泰、多铎,带队压阵后方,见此情形立刻派第一批队伍截击祖大寿右翼,但是右翼击退后金军这批拦截队伍,并成功汇合辽军大阵,前后夹击正面的后金军大队伍。
莽古尔泰此时集结全部压阵队伍,继续突击右翼祖大寿,并接应后金军大队伍撤退。[92]期间辽军左翼的豪格队伍没得到接应,于是辽军包围绞杀豪格队伍,豪格苦战许久,后金军才派队伍到左翼接应豪格撤退。[93]
后金军且战且退,辽军追杀发起多次冲击,一直追杀到运河边。[94]战斗从中午打到下午,辽军伤亡大约数百,在夜晚打扫战场完毕才返回营地。[95]祖大寿和袁崇焕的盔甲,都被箭矢射中,有轻伤。[96]
战斗当天早晨,袁崇焕察觉士兵和战马都疲劳饥渴,已经连续三天了,于是派遣亲信旗鼓官传递奏疏,请求城内速发粮草给辽军。[97][98]战斗结束后,辽军终于收到了一批粮食,有酒肉麦饼。袁崇焕将食物分发士兵,并拿着食物抚慰伤员。[99]此时伤兵都在城外营地,餐霜宿露,无法入城休息。[100]
依据后金记载,八旗军伤亡颇多:图鲁什,与护军同攻,镶黄旗护军二人阵亡,携其尸归。 伊尔登,被射伤七处,重伤二处。色勒,锁骨被射断。 哈宁阿,手被砍一处,箭伤一处,盔伤四处,甲袖刀伤二处,马刀伤二处。 鄂罗色臣,手伤一处,马伤一处。乌赖,进击负伤。 布颜图,率先进击,手被锤击。[101][102]
此战后金军的蒙古仆从军溃败。[103]一名科尔沁部的蒙古将领,固山贝子索诺木阵亡了。[104]
皇太极处罚一批八旗军官,包括康古礼、章京郎球、韩岱等将领的退缩行为,剥夺职务并罚款赎罪,并对一个总兵官剥夺牛录人口给其弟。 对于蒙古仆从军则严重惩罚,要求必须缴纳大量财宝赎罪。皇太极又下令,犒赏迎战有功的将领。有罪将领的罚款财宝一半,分给有功的将领士兵。[105]
左安门之战[编辑]
随后在十一月二十七日,面对皇太极的八旗军大队,袁崇焕以炮击取得左安门之捷。
十一月下旬,皇太极驻扎于北京城外。当时袁崇焕、祖大寿营于城东南隅,竖立栅木安营扎寨。皇太极得知情报,于是下令八旗军列阵,逼之而营,寻找机会攻击袁崇焕辽军。[106]十一月二十七日,皇太极派遣先锋队伍,试探左安门阵地。 袁崇焕的辽军炮击退之。辽将于永绶,郑一麟营,炮药失火,兵立火中不敢退。袁崇焕当即给赏,每人二十两白银。[107]根据八旗军记载,有正黄旗军官,台弼善,当场阵亡。因为正黄旗是皇太极亲兵部队,左安门之战是明确记载皇太极参与,所以这名军官的阵亡战斗是指左安门之战。[108]
双方短暂接触后,鉴于袁崇焕驻军固守,而且营垒太坚固了,不容易打。同时皇太极希望避免伤亡,保存实力,所以放弃了强攻。[109]
南海子[编辑]
二十九日,袁崇焕于南海子袭营,后金军转移撤离北京,遂解京城之围。同时袁崇焕联络更多辽军步兵汇合,积蓄力量。[110]
当时的南海子,即南苑,为皇家贵族勋戚的园林庄园,后金军在此收集到丰富马匹物资,于是皇太极给各队伍分配马匹物资, 并确保每一个人都能骑马。[111][112]
北京的勋戚大臣等人对袁崇焕极度不满,纷纷向朝廷告状:“袁崇焕名为入援,却听任后金军劫掠焚烧民舍,不敢前去阻拦,城外的外戚勋臣的庄园土地,例如南海子被后金军蹂躏殆尽。”甚至有许多流言蜚语,污蔑袁崇焕勾结八旗军皇太极。[113][114]
皇太极对袁崇焕不能战胜,便施用“反间计”,陷害袁崇焕,散播传言袁崇焕勾结八旗军。[115]
十二月初一,后金军开始撤离南海子,到其它地方搜集物资,且猎且行。[116]
辽军侦察兵发现后金军移动,袁崇焕集结队伍,让副将张弘谟带队追踪。辽军全副武装正准备移动,忽然接到了崇祯皇帝的召唤,于是袁崇焕和祖大寿穿戴军装,入城面见皇帝。[117]
崇祯皇帝命令锦衣卫出动,逮捕袁崇焕下诏狱。[118]
祖大寿于夜晚返回军营,通报此事,将士放声大哭,嚎啕哭泣整个晚上。辽军的旗鼓官当场带队离开都城,返回山海关。[119]
初四凌晨,城外六七里的辽军营地哗变。
士兵们口口声声说已经支援京师连日大捷,希望能得到丰厚的赏赐。打了胜仗却不敢说功劳,半个月在城外壕沟露宿却不敢说辛苦。但城上的人却声称辽将和辽人都是奸细,故意用砖头打死三名辽兵,有谢友才、李朝江和沈京玉有三人,并没人出来阻止这个行为。城内跑出士兵,将辽兵砍死六名,有刘成田、汝洪、刘友贵、孙得复、张士功和张友明有六人,但辽军士兵们不敢还手。彰义门的守兵,将辽军的侦察兵抓住,都当作奸细杀了。左安门也抓了辽军侦察兵,索要四十六两白银才放人。[120]
辽军士兵们说这都是因为督师袁崇焕被逮捕了,于是又放声大哭。连日大战,却将督师拿问,有功者没得到晋升和奖赏,阵亡者暴露野外却没棺材安葬,受伤者在冰地上呻吟,立功劳有什么用!士兵们感到冤屈和气愤,但不敢反抗。士兵们表示,既然都城认为辽人是奸细,现在就让都城的人自己去打后金军吧!于是辽军士兵们簇拥着祖大寿,一起返回山海关。[121]
当时袁崇焕在都城集结辽军大约士兵二万人,战马一万一千,尽数同祖大寿离开都城。[122]同时有一批辽军步兵,自山海关出发到通州城外,本要汇合袁崇焕,得知情况后跟祖大寿一起跑回山海关。[123]
袁崇焕与反间计[编辑]
此章節尚無參考來源,內容或許無法查證。
先前清军在北京郊外大举劫掠,袁崇焕兵少不能制,固守营寨,等待主力援军。城外戚畹中贵园亭庄舍惨遭蹂躏,引起戚畹权贵的极度不满,向朝廷告状。清军早先在得知袁崇焕入援后,散布流言:“袁督师约我来。”於是京城内议论纷纷,谣言日炽。明季北略载:“都中又喧言崇焕导虏入犯,上甚切齿。先是,虏出猎,掳我多人。中有二珰,上命侦崇焕者,亦被掳。虏视之,知为珰也,乃设一记,佯为袁遗书约犯边,答云:“知道了,多谢袁爷。”又佯惊云:“乃为珰闻,缚珰亟斩之!”又故遗一奴私放珰归。珰归,上其事。〖批云:此用武穆反间之计〗。上再召崇焕入,即下诏狱。此言周延儒亲语余者,延儒久与虏比,虏每输情,故知其言不诬。”十二月初一,崇祯因中反间计,将袁崇焕下狱。袁崇焕部下闻讯,顿时大愤,全军望城痛哭,三日后,关宁军东溃,情势再度逆转。不久皇太极复至京城安定门,崇祯令大将满桂出战,满桂以兵少婉拒,崇祯不准,于是满桂含泪而出,与清兵在安定门大战。此一战场由皇太极亲自上阵,明军节节败退,大将满桂、孙祖寿战死。清军得知关宁军溃走后大喜,开始写信招降一时激愤不已的袁崇焕部下,但得到袁崇焕手书的关宁军并无投降之意,只有用战功救出自己主帅之意,最后,祖大寿斩杀了皇太极的招降使者。
满桂战死[编辑]
详情参见条目:“永定门之战”
十二月初一日,[124]祖大壽聞訊袁崇焕下狱,頓時大憤,率大軍疾歸山海關,情勢再度逆轉。
崇祯皇帝任命满桂为武经略,催促出战。于是满桂率领四万明军在十二月中旬出征,发生永定门之战。[125]
此一戰場由皇太極親自上陣,明軍節節敗退,大將滿桂、孫祖壽戰死。四万明兵,全军覆没,阵亡尸体三万余。[126]時兵部尚书王洽“应变非所长。骤逢大故,以时艰见绌。遵化陷,再日始得报。帝怒其侦探不明”,遂下獄,隔年四月,病死狱中。
刘策攻遵化[编辑]
崇祯二年十二月中旬,崇祯皇帝命令蓟辽总督刘策,率蓟州明军反攻遵化。根据户部记载,刘策蓟州军这一次出战的开拔费大约白银五万两。[127]
在战役初期。刘策蓟州军收复了一些关卡。并抓获了一些明军叛徒。[128]
据清军记载,刘策于崇祯二年十二月下旬,曾经率领蓟州明军围攻遵化。第一天明军围城,八旗军出战,明军失利。第二天明军再次围城,八旗军再次出战,明军又失利,刘策明军于夜晚撤离遵化。第三天凌晨,八旗军追杀蓟州明军,大约追杀了明军骑兵百余人,步兵一千余人。八旗军将重点的要塞关卡又占据了。[129]
此战明军失利,崇祯皇帝逮捕了蓟辽总督刘策并处死。[130]
蓟州之战[编辑]
十二月中旬,孙承宗在山海关先后发一万七千士兵,向西汇合马世龙支援北京。[131] 至十二月下旬,有一批步兵抵达蓟州。带队的步兵将领为高勋、俞冲霄,于廿七日在蓟州城南五里桥,猝然遭遇八旗军并进行了一场战斗。[132]
根据八旗军纪录,在那一天,皇太极与大贝勒代善、莽古尔泰、贝勒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杜度一同率领护军和五百火器兵前往蓟州,以查看情况。山海关的五千步兵也前来支援蓟州,距离城池约两里远,与八旗军队相遇。明军兵未能进入城内,遂扎营,并布置好车盾、枪炮等阵势。
诸位贝勒亲自率军冲入,将明军击败了。当时皇太极命代善指挥左翼的四旗护军攻击明军的东面,皇太极亲自指挥右翼的正黄旗和红旗护军攻击西面。但是,红旗和镶红旗的护军退缩,规避了进攻应对的敌垒,额驸杨古利率领御前内大臣侍卫以及正黄旗的护军,攻入了明军退避的地方,将其击败。皇太极下令将两面红旗所规避的官员的赎罪之物全部交给杨古利,让他根据功绩分赏给参与进攻的将士们。[133]
在这次战斗中,杜度受了脚伤,阿济格所乘的马被击毙,也损失了一些军官和士兵。例如祝邦成,[134]觉罗阿赖,[135] 觉罗喇达,[136]额尔机根,[137]拉泰,乌儿坤,桑石。[138][139]
明总兵马世龙受命指挥各路援兵,保卫京师。于是马世龙率领军队进入蓟州城,汇合当地残兵败将,坚守蓟州城市。[140]
太平寨之战[编辑]
孙承宗下令刘兴祚带队辽军进入永平城防守,但是永平城文官表示粮草不足,拒绝刘兴祚辽军入城。
于是刘兴祚只好在郊外相机作战,汇合了附近城市的一些士兵,集结于永平城郊外,总计两千余人。然后策划了一次偷袭营地,刘兴祚安排王维城负责南方,永平城队伍程应琦负责北方,自己则率领800名精锐骑兵占据中路,并派马光远率领步兵枪炮手伏击敌人。随后,他们在十二月二十九号的晚上行军,趁暗夜掩护,偷袭后金军的营地。由于刘兴祚使用后金军的语言和旗帜,让后金军无法分辨,加上各方明军奋勇追击,成功斩杀了许多敌人。后金军逃跑并放弃了所掠夺的妇女和辎重物资。战斗结束后,各明军队伍回归原本城市。[141]
刘兴祚在山海关的西侧连续作战,向孙承宗报告,前后杀敌五百,并截回了许多人和牲畜。孙承宗很高兴,同时下达命令,刘兴祚要谨慎行事,不能因为胜利而轻率进攻。[142]
皇太极率大军从滦河出发,抵达永平城郊外扎营。当晚,后金侦察兵捕获了一个人,带给皇太极。这个人称,刘兴祚已经从山海关抵达永平,带领着数百名士兵。得知后金大军在永平附近,刘兴祚带队前往太平寨。遇到了后金的蒙古兵和掠夺的俘虏,刘兴祚发动袭击,斩杀了五十名后金军蒙古兵,带着二十颗人头前往永平城中,向文官郑国昌请功。而俘虏则自称是永平城营兵,配合刘兴祚作战。之后,皇太极召集了贝勒和大臣们,表示希望能俘获刘兴祚,这价值大于永平城。因为刘兴祚背叛了后金,辜负了皇太极的特殊恩养,并使用诡计逃脱后金,上天会惩罚他。于是皇太极派遣阿巴泰和济尔哈朗,率八名武将,各士兵五百,星夜前往抓捕刘兴祚。[143]
黎明,贝勒阿巴泰、济尔哈朗带队后金军精锐骑兵,追上了刘兴祚和刘兴贤等人的队伍。阿巴泰带队在前方堵路,济尔哈朗则在后面夹击。
当时刘兴祚率领八百骑兵,行军至两灰口,猝然应战。由于驮马跑了,而甲胄在驮马上,刘兴祚未能及时穿上甲胄,但他仍以箭衣抵挡敌人的进攻,从清晨一直战斗到下午,被射中而死。[144]
后金军队在战斗中杀死了刘兴祚,并击败了其麾下部队,俘获了刘兴祚的弟弟刘兴贤。刘兴祚的身体被剥光衣服且裸体丢弃,但他的故交,巴克什库尔缠,则找到了他的尸体,用衣物将其殓葬,并用草席包裹尸体。皇太极表示刘兴祚背叛了后金的信任,逃亡而被击杀,希望拿他的尸体示众。于是,刘兴祚被碎尸示众。[145]
在后金军的大营之内,众目睽睽之下,刘兴祚的尸体被剖开胸腔,撕裂肠腑,以发泄皇太极和众多贝勒的怨愤。这场战斗中,刘兴祚率领八百骑兵对抗了大量后金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和杀戮。刘兴祚最终以捐躯殉国的方式,实现了回归明朝的初衷。
刘兴祚的营地里有士兵逃往山海关,告诉孙承宗,刘兴祚阵亡了,中了两箭和两刀,尸体被带往八旗军大营。刘家侄子收拢残兵败将,撤退往山海关。[146]孙承宗问详细经历,得知是后金军先抓获了永平城士兵,并问及刘兴祚的所在,后金军派出四千名精锐骑兵追击并围攻。刘兴祚射箭反击,以身殉国。孙承宗对此十分感慨,深感其忠勇之德。 刘家的刘兴基重整本家队伍,继续战斗。[147]
陷永平迁安滦州[编辑]
崇祯三年正月后,皇太极率八旗军在山海关和北京之间,攻陷了关内许多城市,包括三座大城市,永平、迁安、滦州。[148]
永平破城[编辑]
正月初,后金大军抵达永平城下,沿河伐树制造云梯。[142]
皇太极准备趁夜偷袭永平城。命令阿山叶臣挑选二十四名勇士,组成突击队进行夜间偷袭。临行前皇太极吩咐攻城事宜,要求在攀登云梯时先让四人上去,然后每旁边再站两人,接着让另外四人快速上去,再次让十六人依次上去。最后,阿山叶臣亲自登上攻城梯。然后又命令八旗军,每个旗各派遣官员率领一千士兵前去协助攻城。[149]
凌晨时分,八旗军排列云梯和盾牌,开始攻城。双方在黑夜中爆发战斗,守城明军用枪炮射击,很快城上发生了火药爆炸,导致城北的明军大量受伤。接着,八旗军乘势登城。黎明时,皇太极下令屠戮抵抗的明军,投降的俘虏不得妄杀。随后,八旗军占据在城墙上,环立等待天明。城内文武官员有一些自杀了,有一些逃跑了,还有一些人投降。天光大亮时,皇太极下令让巴克什达海、爱巴礼、宁完我、索尼、白格、喀木图、穆成格、高鸿中、麻登云等传达命令,手执黄旗在城墙上宣布,要求城内官民都剃发。又派遣贝勒济尔哈朗、萨哈廉和一些文臣达海等前去传达命令,不要杀害城中的官员,强调城内官民必须剃发。两个贝勒进入城内的仓库检查,停留在公署,并接见归顺的各官员。[150]
当地官府仓库贮存了约一万石粮食,二万余两白银。[151]
在破城战斗中,许多明军义勇死亡。辽军杨武营参将杨春战死,中军吕鸣云和赵飬忠都被射杀在城上。车左营千总罗峻和其兄生员某,战死。文官郑国昌及其中军程应琦,自杀。他们的妻子一同自杀。卢龙县教谕赵允殖率诸生守城战死,武举正科唐之靖和妻子冠带焚香西向再拜后自杀,东胜卫指挥张国翰和妻子一同死亡,乡兵中军房应祥在城墙上战死。经历薛敷宽奉差任务未归,其妻宋氏和两个儿子以及两个仆人共七人自缢。永平绅衿则中允廖汝钦在抵抗时战死,同知杨尔俊因义不削发并辱骂敌人而死,守备张继光在抵抗时战死,生员韩原洞在城墙上愤怒骂敌后死亡,周祚新、冯维京、胡赴鸿、胡光奎、田种玉及其全家都自缢,罗圻、罗世杰、田士俊、周士魁、刘可足、李文灿、刘安圻、武生张洪鸾、谷时进、管声元、杨时泰、丁应鳞等人都在抵御敌人时被射杀。[152]
皇太极率大军至永平东门外山冈,八旗军穿上甲胄列队。城内的文武官员纷纷朝见皇太极,表达感谢不杀之恩。白养粹被任命为巡抚,负责管理永平及附近事务。孟乔芳、杨文魁被任命为副将,负责管理城内汉人兵丁。家住永平的汉兵被配发马匹、甲胄和弓箭。驻守永平的外地援军,兵器则被收回,并被遣返原籍。皇太极率领众贝勒进入城中,环视东街,经东门出城。城中的官民纷纷在街道下跪欢呼万岁。贝勒济尔哈朗、萨哈廉统领一万兵力,驻守永平城。随后,皇太极率领大军向山海关进发。[153]
很快永平城招募了第一批汉人新兵,大约四百人,出发汇合皇太极。新入伍的汉兵在背上缝合白布,上面写着"新兵"字样,并驻扎在八旗军大营外。接着,皇太极观察汉人新兵,让他们前往附近村庄驻扎。[154]
许多逃离永平的明军并没返乡,而是纷纷逃入附近的昌黎县,并且在昌黎继续抵御后金军。[155]也有一些人逃往山海关,传递情报给祖大寿和孙承宗。[156]
迁安投降[编辑]
除夕前,辽军王承胤于沙河驿站郊外,遇到后金军先锋。[157]这支后金军先锋组成较为精锐,由八旗军抽调每牛录(护)军五人、每行营兵十人,[158]由台吉岳托、台吉萨哈廉、台吉豪格带队,合计四千后金精兵攻击五百辽军,仓促间辽军上山防守。后金军强攻山崖,[159]期间一名镶红旗军官,觉罗鄂博恵,冲锋并阵亡。[160]辽军失利撤退,王承胤带队到迁安县,准备入城防守。但迁安县文官以缺乏粮饷为由,拒绝了辽军入城。同时沙河驿站的武将投降归顺了后金军。沙河一战辽军伤亡许多士兵,无奈之下,王承胤带队返回到山海关。[161]
后金占据永平,开始招降附近城市。迁安知县派使者抵达了永平城,并表态投降。后金军受降迁安,并下令让迁安当地的一名退休兵部官员觐见永平。[162]
原任兵部左侍郎郭巩,逃出迁安,带领其家口至北京。[163]其妾石氏留在迁安,自缢。迁安乡民高应观及其妻子侯氏、刘声远及其妻子杨氏、刘承教及其妻子张氏、王惠民及其妻子沙氏都选择了自杀而不受辱。[152]郭巩在北京被下狱论死,之后又充军广西。[164]
滦州投降[编辑]
永平破城后,滦州知州杨燫,到达了山海关,请求孙承宗派兵支援滦州。于是孙承宗派遣祖大寿率军出发,至滦州进行防御。同时令滦州当地壮丁和士绅组成民兵,共同守卫城池。滦州城虽然小,但坚固,储备了足够的食粮,并有一千多名壮丁可以进行防守。然而辽军尚未到达,城中的士绅却夺取城门并逃跑,导致城内混乱和掠夺发生。杨燫写下了一首诗,自刎身亡。[165]
其中包括曾任辽东经略高第,在战乱中率先逃亡,路上家财和妇女被抢劫一空,城市乡村都出现了劫掠暴乱。附近这一带的流氓强横暴行,比后金军更加恶劣。[166]
滦州的文武官员抵达了永平,表态归顺后金。他们报告,城中流氓进行了抢掠行为,而官府仓库储存了一万九石的粮食和二百四十五两的白银,暗示请求后金军进驻滦州。[167]
皇太极令固山额真纳穆泰和硕图、图尔格、顾三台各率领本部兵驻守滦州。皇太极令他们前去先观察滦州,如果城内的官民顺从,可以进入城市。如果不顺从,则用计谋拿下滦州。如果滦州抵抗,就准备云梯攻城。如果城内的兵力过强,无法攻城,就立即撤退。吩咐完毕,大军于后方压阵。然后游击高鸿中,库尔缠率领十人先前往诱使城门开放。
滦州百姓得知迁安已经投降,于是滦州官民出城,设立香案,迎接八旗军。[168] 滦州生员郝冲和妻子刘氏,自缢。[152]
后金大军进城,将城中的房舍,划分给满洲人占一半,而汉人占一半。清查官府仓库,有白银四百七十两和粮食一万九石。[169]
皇太极任命了各地文武官吏,同时下令清查各大城市的官库,战果结算大约二万五千两白银,都交付给八旗军。[170]
祖大寿率辽军出关西行,得到消息各地沦陷投降了。孙承宗随即发布命令,紧急调动祖大寿辽军返回山海关,准备防守。[171]
孙承宗在山海关告诉朝鲜使者,从如今形势看,满桂在永定门惨败,证明各地的援军都无法依靠。同时永平城很大,因为兵力不足而失守了。山海关附近的小城抚宁,却被辽军守住了,证明只有辽军是可靠的。皇帝应该意识到辽军的重要性,朝野间也应该都明白袁崇焕和辽军的冤屈之事。[172]
马世龙攻遵化[编辑]
崇祯三年正月,后金军队正在进攻永平滦州迁安等地。蓟州城的马世龙召集众将领开会。计划趁虚而入袭击遵化城。副将官惟贤等人自愿参加这次行动。马世龙选派精锐部队由惟贤等人统率,并前往遵化城西的波罗湾。遵化后金军的八旗军和蒙古仆从军出城迎击,明军先锋则奋勇激战。旋即后金军队撤入遵化城,明军大队也抵达遵化城下。[173]
后金军的守城兵射箭阻击明军,同时后金军整理队伍再次出城列阵。双方互相发射枪炮进行攻击,造成双方损伤。明军副将的官惟贤,游击张奇化,在战斗中被射中身亡。[174]
直到傍晚,明军趁夜色撤退。收兵返回到蓟州城外的石门驿站。
清军胜利并追击,贝勒杜度结算战果,击败了明军约五千人,后金军缴获了马匹一千多。[175]
当时北京有流言蜚语,传播说马世龙在遵化损失上万人。马世龙则表示明军只伤亡了三百多士兵,并要求朝廷派人调查在蓟兵马是否有大量士兵伤亡的情况。[176]
刘之纶攻遵化[编辑]
时后金侵掠京畿,刘之纶毅然请战,崇祯皇帝任命刘之纶以兵部官职,并资助招募万人军队。[177]
崇祯三年正月,刘之纶率万人军队,在雨雪纷飞中誓师,激励将士。率军离京,到达通州时,守城的将官拒不接纳。他和将士们只好冒雨雪宿营于古庙中。这时言官趁此攻击他逗留。刘之纶很气愤,给崇祯上疏,说:“小人嫉妒,有事推卸责任,没事则挑拨是非,只因为臣骤然担任高官的侍郎职而惹起事端。请削去臣官,赐臣这骸骨还乡。”崇祯阅了奏疏,没有同意。之纶上奏军机,皇帝没有答复。刘之纶在遵化惨败,战后尸体被送回北京,箭没入头颅,拔不出来。金声用牙齿咬出来,把尸体交还到他家人。[178]
根据清军的记载,先是杜度向皇太极汇报称,罗文峪关的蒙古部落击败了明军先锋的的两个营,并俘获了明朝的副将丁启明、一个游击和两个都司。皇太极接到报告后,命令八旗士兵整装出发,同时哨兵也俘获了一位明朝守备官。审问这位守备官得知,明朝派遣了八个营,副将有八人,游击有十六人,都司有十六人。前后合计明军大约有八千人,刘之纶率主力抵达了遵化城的十五里之外。[179]
刘之纶驻扎在山上的营地中。皇太极命令代善用兵将山上的营地包围,招降刘之纶。然而,刘之纶不从,于是清军放开攻势,攻破了刘之纶的营地,歼灭了明军的大部分。刘之纶逃入石岩中,最终被总兵官楞额礼子穆成格射杀。这一天,清军击败了明军的五个营,生擒了一个游击和一个守备官。两天内前后共击败了刘之纶的七个营,只有一个营乘夜逃离战场。[180]成功撤退者是辽军刘镇华队伍,逃回蓟州。[181]
后金军攻山海关[编辑]
当时各地乡民逃难,有五六万人涌入了山海关。孙承宗将下令设立腰牌以核实人员身份,并用十家牌法,每十个家庭为一个小组,互相监督。接着任命朱梅指挥山海关军队,派遣申其祐等人修筑城池。
此时山海关犹如徐达所筑的老旧城墙,已有二百六十年未经修整,如同窟窿和龛洞,各处护墙松动散落,只需一炮打上去就可能墙体裂开,且护城河也被淤积得很浅。孙承宗命令招募民夫,各队士兵和衙役共同协助,一个月内赶工修完工事,城墙修补平整,护城河池水广阔洋浩。[182]
孙承宗又指派朱国仪、罗立等人专司火器,并按炮的大小进行分配,药弹也按数量进行分配,西洋大炮则根据地势的高低缓急进行布置。布置有红衣炮五十余具和普通火炮二千余具。 城内的号手静街鸣锣,吩咐有序送饭给军队。[183]
正月初三,祖大寿率领大军进关,次日与何可纲、张弘谟先后拜见孙承宗。入关有骑兵步兵合计三万三百三十六名,夫役四百二十名,马一万四千九十五匹,车四百三十辆,骆驼牛三百三十头。
初四,行誓师礼。军队在演武场陈列,孙承宗率领诸将军向西面对皇帝叩头,向陛下表达忠诚。又向山川、社稷和旗帜大纛诸多神明,祈祷胜利。
演武场上,将士们齐声呼喊,声音如雷霆般响彻,金戈、甲胄和战马的光芒闪耀,阳光折射照亮天地,彰显威武飞扬的气势。孙承宗感慨,天下最雄壮的将领都在此处,最精锐的士兵都在此处。[184]
皇太极亦率领大军抵达蓟州镇东部,与山海关相距三十里扎营,多次攻打附近的城市堡垒。
抚宁城[编辑]
正月初六,祖大寿派遣黄惟正、孟道、祖可法和刘天禄,四位将领率领四个骑兵营,前往抚宁城驻守。后金军骑兵奔驰四处,窥视抚宁山海关各地,但不攻城。辽军蒙古人都司桑昂儿介率领三千蒙古士兵,与山海关相距三里外的龙王庙下扎营,以备迎截。祖大寿传令,若是有勇士袭击后金军队伍,所获得战利品都归属勇士本人,此外还将犒赏十两白银给勇士。
初九,后金军对抚宁发动猛攻,但被守军击退。[185]
初十日,皇太极率领大军出动,距离山海关三十里外,于凤凰店列营三处。辽军副将官惟贤,率领各将领陈维翰、王成、李居正、郝尚仁等,士兵二千五百余名,设立奇正两个营以待命。
十二日,山海关朱梅派兵前往西边进行侦察,而士兵伪装成贫苦乞丐,侦察后金军营地人数等情况。[186]
十三日,后金军派遣六甲骑,多次引诱明军出击,而官惟贤明军坚守阵地。正午时分,山湾处涌出后金军大批步兵骑兵,突袭明军营地。官惟贤明军以炮火齐发反击,从中午打到下午,后金军于当晚撤回抚宁。而抚宁城内明军以火炮射击后金军营,于是后金军撤退西行。[183]
十四日,祖大寿派遣侦察兵,确认后金军已经撤离了。战况稍微平静,有数百名乡民聚集在山海关城门,要求出城寻找木材米粮,孙承宗允许乡民自行出城。[187]
十五日,山海关营地运送一批火药至抚宁城内。至此明军守城胜利,孙承宗很高兴,说守城功劳属于祖大寿将军。[188]
十七日,祖大寿在山海关检验士兵所上交的十七颗首级,对士兵奖励给予十七锭元宝,在城内以鼓乐引导队伍游行,欢送出城。以表彰各营功劳,夸耀战绩,激励士气。[189]
十九日,抚宁城四将领带队骑兵出城,与后金军在郊外爆发一场战斗,辽军骑兵优势一路追击至永平城外,侦察发现皇太极大营。[190]于是皇太极派兵出战,驱逐了辽军骑兵。[191][192]
此战后,皇太极转移大军营地,离开永平,[193]但是依然保持派兵侦察抚宁城一带。[194]
昌黎城[编辑]
孙承宗派遣辽军步兵,希望入驻昌黎城,但是昌黎城文官拒绝辽军入城。[195]
初九,皇太极下令蒙古仆从军,敖汗、柰曼、巴林、扎鲁特部落攻打昌黎城。并宣布如果攻克城池,城中的财物可以任蒙古部落取走。
蒙古队伍先是派遣数十名骑兵至城下,招降昌黎县。县令左应选拒绝投降,集结乡兵守城。于是蒙古队伍开始攻城,从东北面进攻,排列七十多架攻城梯子,但云梯都被推倒了,攻城失败。
皇太极得知此事,再派遣达尔哈、喀克笃礼、顾三台、雍舜,率领一千人的兵力前往一起攻城。[196]
初十,后金军攻击东面城墙,排列云梯三十多架,失败了。
十一日,后金军攻击西面城墙,排列云梯四十多架,失败了。
十二日,皇太极放弃进攻抚宁,并将所准备的攻具云梯盾牌,转移前往昌黎城。[197]
十三日,皇太极调集大批队伍,下令进攻昌黎城,如有退缩逃避的士兵,当场斩杀。
攻城分成三个队伍,八旗军的右翼四旗攻击南面,左翼四旗攻击东面,蒙古仆从军以敖汉、柰曼、巴林、扎鲁特部落攻击北面。
后金军以火箭火炮攻击守军,并排列云梯一百多架,攻城士兵搭梯攀登。而守军投下滚木礌石、火炮鸟铳齐发,以大火焚烧云梯。后金军又以盾牌掩护至城下,计划凿城墙,但缺乏锹和钩,凿墙失败了。[198]
战斗从黎明一直到下午才停止。皇太极于傍晚派遣使者劝降,左应选则杀了使者。皇太极下令焚烧城郊的房屋庐舍,然后撤退。[199]
此时祖大寿队伍骑兵出击,巡逻肃清山海关至昌黎之间的道路。[195]
十六日,辽军骑兵在郊野与后金军爆发战斗,并夺取了一些牛马。[200]
十八日,昌黎文官派人至山海关,请求支援火药运至昌黎城,孙承宗派人送给。[201]
左应选得知城外凤凰山处,云峰寺聚集一伙白莲教,趁机到处抢掠。于是左应选派遣乡兵剿匪,进攻寺庙并放火烧毁宫殿。至此昌黎城附近结束战斗。
乐亭城[编辑]
正月二十七日。滦州城后金军派出队伍,图尔格依、库尔禅、高鸿中率领数百名士兵,前往劝降乐亭城官民。距离滦州五十里外的凌河各村,有一百多村民手持棍棒。后金军要求村民都剃发,并留在村庄中。[202]
当后金军抵达乐亭城下,发现城墙四门都关闭,城上准备守城的滚木。后金军发出劝降信函,城上官员没回应是否投降,只说让后金军稍等片刻。一直等到夜晚,后金军撤走,沿途经过村庄,观察到此时村民都没剃发。[203]
二月初四,乐亭城南三十里外,推城和邱口庄这两个村庄,有五人率领村民剃发归降后金军。于是后金军对他们给予十两白银的奖励,并送了告示和令旗,让他们返回乐亭。[204]
当时孙承宗在山海关集结队伍,让蔡可贤、孙定辽、张存仁带队骑兵,都司刘雄带队步兵,前往乐亭城驻守,但是乐亭城拒绝辽军入城。
辽军在城外发现一支剃发队伍,分别是两名生员,三名官吏,而乐亭官吏在城下的古祠中设宴招待他们。于是辽军出击俘获了他们,并搜出了后金军对乐亭城招降信函。当地官吏提供五十两白银,希望贿赂辽军保密此事,但辽军撤回山海关并报告给孙承宗。
初七,孙承宗得知此事 ,[205]派出五百名炮兵和骑兵,前往乐亭城驻守,确保城中官吏忠于明朝。骑兵到达城外时,有一千多村民戴着后金的帽子,挥舞后金的旗帜迎接骑兵,而辽军当场夺下旗帜,斩杀几人后,其余村民都跑光了。[206]
最终,辽军进入乐亭城驻守。滦州城后金军没收到回信,意识到劝降失败,放弃了派兵劝降乐亭城。[207]
建昌城[编辑]
正月二十二日,皇太极发出二千两白银,收买建昌城武将完全归顺后金。[208]
二十六日,皇太极下令,调动建昌军的守备张文贤带队,驻守长城冷口,配合后金军侦察明军动向。[209]
二月初,孙承宗筹集六百两白银,令朱梅带队前往山海关附近的城堡台头、燕河,犒赏明军,并尝试在建昌城收买内应。
初七,祖大寿率领大军,抵达建昌城下。而城中内应捆绑了高级将领,交给祖大寿,自此明军兵不血刃收复建昌城。于是祖大寿先挑出背叛明朝的十九个人,全部斩杀于市场上。并挑出将罪大恶极的叛徒,发送山海关,交由孙承宗处理。[210]初八收复建昌捷报传至孙承宗, 初九首恶押送至山海关。[211][212]
孙承宗先是将叛徒在市场上枭首,并下令派兵驻守建昌城内。祖大寿选出二千多骑兵,以刘应国、刘源清、钟宇带队驻守。[213]
十一日,有后金军队伍出现于建昌城下,并在城外烧毁关厢房屋。建昌城驻军出城迎战,驱逐了后金军。[214]
三屯营[编辑]
正月,马世龙在蓟州集结五千士兵,由杨肇基带队,进入三屯营驻扎。[215]
十八日,明军杨肇基进入三屯营,此时三屯营内很缺乏粮饷,有些将领出私房钱凑了一百余两白银,给每名士兵分了铜钱十三文,结果很多士兵都逃跑了。[216]
皇太极得知三屯营战况,于是率大军抵达城外西侧,并派人送信要求三屯营投降。杨肇基拒绝了投降,并指挥明军在城内外设立阵地,布置大量火器枪炮,严密防守。[217]
皇太极下令纵火焚烧城外的房屋庐舍,然后率八旗军撤退。[193]
此后,皇太极派遣队伍前往三屯营附近,[218]烧掠三屯营至丰润城之间的补给线道路,抢夺了四十匹马的米面运输队伍。[219]
杨肇基派人抵达山海关,请求孙承宗发骑兵支援三屯营,于是祖大寿挑选派出五百名蒙古人骑兵,支援三屯营。[220]
在补给线道路旁有一处铁厂,辽军骑兵遭遇后金军队伍,双方爆发战斗,后金军撤走了。[221]辽军骑兵则一直驻扎于三屯营,保护补给线道路,直到战事结束。
玉田洪桥伏击战[编辑]
二月,遵化后金军多次派出轻骑兵,游荡在丰润城、玉田城之间,拦截在山海关至北京之间的道路。
有次,后金军的五十人骑兵小队巡逻,遭遇明军的十人侦察兵小队,杀得明军小队只剩下一个人活着逃回蓟州城。[222]
蓟州马世龙,召集吴阿衡、吴自勉、宋伟、曹鸣雷、贾克忠等将帅进行军事会议,决定派兵出击。
以辽军游击曹文诏带队,集合参游王承胤、张叔嘉,都司王成、李居正、左良玉、薛光胤、马献图等队伍,前往玉田、枯树洪桥等地设伏
曹文诏被赐予令旗和军法刀,看见在战场上退缩的明军士兵,可以立即斩杀。[223]
初九,后金军的蒙古人恩格德尔队伍,至玉田城外,在洪桥村庄一带掠夺,遭遇明军大约三百步兵,于是后金军发起了追击。
明军伏兵出动,三千名骑兵包围进攻后金军队伍。而后金军且战且退,从上午打到下午,撤回遵化城。同时遵化城内的后金军也出动,大张旗鼓,反击城外明军。于是明军迅速撤走,遗弃了一百多疲劳马匹。此战,后金军损失三十人。[224]
太平寨[编辑]
皇太极召集部下议论军事,认为这是上天赐予后金的好机会,山海关、锦州等地防守严密,后金军若进攻则得不偿失。所以后金军应当深入明朝内地,攻取无备的城邑才是可行的,且可以骚扰农民,破坏明朝战争潜力。
又询问了归顺后金的总兵麻登云、郎中贾维钥、副将杨文魁、孟乔芳、游击杨声远、臧调元。皇太极曰,明国君对待如此众多将士的命运,竟视如草芥,常驱赶进入死地。后金屡次派使者议和,明朝为何没回复一次?
麻登云回答,大臣图谋自保,对于议和的事情,因恐惧皇帝而不敢上报。若上报了却被听之任之,那当然是好事。但如果上报后却惹怒皇帝,大臣亲族将会被残害灭绝,所以不敢言说。[225]
二月十一日,皇太极派兵前往太平寨,劝降当地明军。太平寨拒绝投降,并且说一旦投降,后金军却撤出关外,然后明军再次收复城池,投降叛徒将会被屠杀,所以守军害怕明朝报复而不愿归顺后金军。
皇太极分析,如果后金军不攻打昌黎,那么像太平寨这样的小城自然会归附。但守军听说昌黎坚守不降,而后金军攻城失败,所以明军认为有可能守城胜利才不愿投降。至于后金军撤走后的明朝报复屠杀,确实值得担忧。[226]
二月下旬,孙承宗告诉皇帝,辽军已经半年没得到饷银了,朝廷拖欠辽军饷银高达一百多万两白银。辽东各地官府凑集八万两白银,官吏又向商贾贷入十二万两白银,孙承宗先将这二十万两白银发给辽军,并请求皇帝尽快运送饷银。[227]为此,孙承宗特意派兵驻扎在山海关附近的港口。辽军何可纲、张弘谟、金国奇带兵巡逻沿海港口,[228]肃清了附近的后金军,解救被俘汉人一千多,牲畜二百多。[229]
在二月,皇太极停止攻势,转而清点粮草仓库、战马牲畜情况。[230] 因为日前大战消耗兵器过多,又下令八旗军工匠打造兵器,每旗准备梅花箭二三百支。[231]
各地八旗军则报告皇太极,军马喂养得基本肥壮,粮草收集充足。于是皇太极下令,八旗军尽可能在各地收集牲畜,财帛和布匹等各类物资[232],再强调马匹必须治疗健康,保持喂养肥壮。[233]
皇太极班师北上[编辑]
皇太极从十月开始,攻破长城,直抵北京。然后又转战各地,先后征服了遵化、永平、迁安和滦州等地,最终决定班师北上。
于是皇太极下令,将阿巴泰、济尔哈朗、萨哈廉等贝勒,以及索尼、宁完我喀木图等文臣率领正白、镶红、正蓝三旗的留守士兵驻守永平府。而鲍承先、白格等文臣,则率领镶黄、镶蓝两旗的留守士兵驻守迁安县,因为滦州是前线,让固山额真图尔格和纳穆泰等人作为帅,与库尔缠、高鸿中等文臣一起,率领正黄、正红、镶白三旗的留守士兵驻守该地。同时,察哈喇也被任命为帅,与范文程等文臣一起,率领蒙古和八旗军的留守士兵驻守遵化。[234]
皇太极驻扎滦河,并下令,驻守各地城市的八旗军将士,带着骆驼,抵达大本营,进行论功行赏。表现出勇敢立功的人将得到晋升,而虽然有功但不适合授予职位的人则不会被晋升,但仍会得到奖赏。而在战斗中退缩的人将被撤职并被惩罚。
皇太极宣布,明朝的臣民如果愿意归附后金,则是后金的臣民。皇太极要求诸贝勒大臣严厉管束将士,若杀害归降的人,凶手则鞭一百,刺耳,并罚钱给被杀之人的家庭。行窃者,勒令赔偿所窃之物,并鞭八十二,刺耳。抢掠者,亦按盗窃论罪。对于牛录额真、章京等官员,如果不了解犯罪情况的话,要按照失职的规定进行处理。如果知情而不举报,将与首犯一同受罚。
二月十六日,皇太极驻扎遵化,集结大军,过长城董家口,班师北上沈阳。[235]
马世龙等明军将帅驻扎蓟州,打算趁机攻取遵化,并咨询孙承宗的相关意见。孙承宗表示,当后金军撤离经过董口、大安,不必阻拦。
后金军的大部队已经北上班师,车队载满了战利品和辎重物资。同时还留下了部分殿后的军队,而殿后的队伍则渴望得到更多的战利品,必然会努力战斗追求胜利和财富。孙承宗认为,遵化一带的边关,道路崎岖难行,明军很难补给,主客倒转,明军劳饥,后金军逸饱。明军如果出动一两万军队围攻遵化城,不可能像鹰隼一样快速破城。同时围城明军缺乏足够粮草供应兵马,围攻三天还不破城,明军就已经耗尽补给了。
明军内部有的将帅表示,遵化的后金军很少,可以一举攻破,立下大功劳。孙承宗批判了这种想法,认为刘策、刘之纶等人都战败于遵化,必须承认遵化防守严密。
他引用一句格言:“勿遏归路”,非放弃堵截,而是打击敌人的漏洞。孙承宗下令各个城市的明军都继续防守,可以派出少量队伍骚扰后金军,但明军不能出动大部队。孙承宗又表示,山海关的辽军很缺乏饷银和粮食,官兵对于饥饿的担忧,还超过了对敌人的担忧。官员和商民协定,官府贷入商民的金钱和粮食,勉强维持军队的补给,因此山海关大军很难出征。[236]
皇太极班师行军一路上经过了许多蒙古部落的地区。二十二日,遇到了一股明军,八旗军出动围剿,在山区斩杀了数十名明军。二月三十日,皇太极大军渡过辽河,抵达沈阳城外。
永平双望伏击战[编辑]
山海关一带的明军因为缺乏粮饷,所以孙承宗只计划作短距离的出征范围,在永平城外打一次伏击战。城外有许多山冈地形可以埋伏,孙承宗计划以三个队伍分散埋伏在三个地点,在山岗上设置侦察兵,且以双望本土人作为向导。先利用一支轻骑兵作为诱饵,吸引后金军发起进攻,引入埋伏圈内,再让明军伏兵四面夹击。
三月上旬,山海关官吏准备粸炒干粮约二百石,且官府贷入民间白银数百两,赏赐给辽军内蒙古人官兵。[237]
初十一,祖大寿集结各路骑兵队伍,以副总兵张弘谟、参将祖大乐、游击罗景荣、都守刁儿计、靳国臣等将领为伏击阵地的中路。刘应国率领四名将领,为伏击阵地的右翼。张存仁率领三名将领,为伏击阵地的左翼。三路伏兵各带二千骑兵,合计六千骑兵。祖大寿亲统副总兵何可纲、坐营都司吴襄、游击祖泽洪、都守孟继孔、梁邦弼等将领,作为大本营在后方准备接应。
初十三,明军抵达永平城外的双望山林。祖大寿先发红旗守备丁思信、楚计功,领轻骑兵二百,至永平城下挑衅后金军队。[238]
永平城很快发现了明军轻骑兵,于是后金军队出动,贝勒济尔哈朗、阿巴泰、萨哈廉、令图鲁什等,(各)率兵四十人出击。又派出巴都礼、屯布禄等,(各)带领一百士兵跟进。出城的后金军汇合,以图鲁什带队,合计大约数百士兵,一路追击明军轻骑兵,奔跑十余里直入山冈密林之内。
明军在半山腰出动,队伍弥漫下山,如同雪花云彩在空中飞舞,明军各路伏兵包围了后金军队。战斗时大风扬起沙尘,乡村的义勇也远远传播支援明军的呼声。
后金军的屯布禄队伍,携带军旗大纛先撤退,其余队伍且战且退。巴都礼队伍陷入苦战,其弟弟课约,战马被射中倒下。战斗从中午打到夜晚,图鲁什带队撤退至永平城下东门,明军中路副总兵张弘谟、参将祖大乐追杀至东门下。图鲁什又带队撤至北门,但刘应国右翼也直抵北门,张存仁也抵达南门,围堵图鲁什队伍。
永平城的后金将领阿巴泰、济尔哈朗、萨哈廉等,集结军队,出城反击明军,并接应城外图鲁什队伍。明军各路汇合,且战且退,收兵返回抚宁城。
战果结算,明军斩杀首级为二十三级,都是八旗精锐骑兵。明军对八旗将领亲兵,称作曰,伯言,或曰,摆彦,此专门负责战斗。明军击杀了一些八旗军官,其中有一名军官级别较高,所带马匹、盔甲、旗帜和鞭辔都是精良的,还有许多金银龙凤等装饰品。[239]据八旗军记录,此战损失包括一名正蓝旗军官,布尔机,阵亡了。[240]
双方伤亡大约各数十。[241]
马世龙攻大安口[编辑]
崇祯三年四月上旬,马世龙率数千明军,会同总兵宋伟、副总兵谢尚政、曹文诏、金日观等将领,尝试了进攻大安口,初期奇袭成功并收复了大安口。 [242]当时大安口城内并无驻军,于是城内的汉人开启城门,迎接了明军。驻守在遵化的后金军总兵官乌纳格和参将察哈喇,立即率领八旗军反击大安口并胜利,缴获了明军许多马匹。马世龙明军失利并撤出了大安口。此战八旗军损失大约二百五十,[243] 明军损失大约八百。[244] 尽管明军打了败仗,兵部依然赏赐了参战将领。[245]
明收复遵永四城[编辑]
详情参见条目:“遵永大捷”
后金汗皇太极派大贝勒阿敏、贝勒硕托领五千兵入关,与驻守滦州(今河北省滦县)、永平(今卢龙县)、迁安、遵化四城的阿巴泰换防。五月,明朝兵部尚书、大学士孙承宗督理军务,重新组织力量,由山西总兵马世龙、锦州总兵祖大寿、山东总兵杨绍基等统兵进攻滦州,各乡武装三万余人自办粮草,协同攻城。阿敏在永平得知滦州被围,派大臣巴都礼领兵数百赴援。为了缩短战线,将迁安后金守兵撤至永平。明军歼灭巴都礼所率军队,用红夷大炮轰击滦州城,尽毁城楼。后金守将纳穆泰率众力战不支,五月十二日夜,弃城逃向永平,途中遭到明军拦截,损失将士四百余人。阿敏连续受挫,下令全线撤军。亲率大军出山海关,返回沈阳。明军收复滦州等四城。[246]
当时明朝天下各地纷纷派遣援军勤王,包括关内、宁、蓟州、昌平等地的军队,总数可达三十万人。经过七个月的战斗和防守,先后夺回约四座大城市、四十座关卡堡垒。宣布先后累计斩杀后金军九千余人,成功守住了许多阵地,在关内有千里范围,辽东则有四百里防线,坚守住了大城市有二十座,堡垒共有六十座。
明朝文武功勋,共有七千九百余人表现出色,有功劳的士兵达到二万余人。崇祯皇帝对孙承宗说,卿作为纶阁元臣,展现了卓越的功绩,朕心悦诚服,舆论都期待着卿的带领,切勿推辞。[247]
大战尘埃落定,而多数战绩都属于袁崇焕所训练的辽东军队,当时一些大臣和辽军祖大寿为袁崇焕求情。[248]
1630年(明崇祯三年、后金天聪四年)八月,崇祯帝凌迟处死袁崇焕。《明史》评价“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後果[编辑][可疑]
己巳之變之後清軍曾先後五度入長城,其中兩次打到北京城,最远的一次侵犯到山东济南,皆大舉劫掠而歸。例如崇祯九年(1636年)五月,皇太极第二次攻入长城,遍蹂京畿,历时四个多月,明称“丙子虏变”。崇禎九年(崇德元年,1636年),清軍第三次入塞,宣大總督梁廷栋與兵部尚書張鳳翼无兵无饷,自知死罪難逃,每日服食大黃取瀉求死。
崇德三年(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軍第四次入塞,盧象昇拼死奋战,最後阵亡。崇禎年間明廷始終和戰不定,在清軍與流寇之間陷入兩面作戰之困境。崇祯十二年(1639年),洪承畴奉命鎮守蓟辽边境,給予李自成、张献忠趁勢崛起的機會。崇祯十三年(1640年)三月,洪承疇在松錦之戰戰敗被清軍俘獲,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月初三,孫傳庭部被李自成部殲滅,自此明朝內外盡墨,明朝難免滅亡的命運。
参考文献[编辑]
^ 李光濤. 論崇禎二年「己巳虜變」.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 崇祯二年五月十六日到吏部事兵部呈于兵科抄出之《钦命出镇行边督师蓟辽等处兵部尚书臣袁崇焕谨题为乞汰冗官以纾国用等事》、“惟蓟门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万一夷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
^ 《崇祯实录》卷二:“九月己丑,袁崇焕以清兵欲西,先请驻宁远增戍关门,至是遣参将谢尚政等往备。顺天巡抚都御史王元雅曰:此虗警耳。遣其众归,师果不出。”
^ 《石匮书后集》:崇焕随奏:『臣守宁远,寇被臣创,决不敢侵犯臣界。只有遵化一路守戍单弱,宜於彼处设一团练总兵』。遂以王威为请。兵部以王威新奉部劾,不肯即予,留难移时。”
^ 《白冤疏》:盖崇焕自任复辽,殚精拮据;甫及期年,锦宁一带,壁垒改观。正拟器械马匹,稍有头绪,决计渡河,惟虑蓟门单弱,请宿重兵。已特疏言之,再疏催之。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三函第十七册,天聪三年十月:“二十日,驻跸喀喇沁部额喇城。是日,汗颁敕谕曰:此行既蒙天眷佑,拒战者诛之;若归降之民虽鸡豚勿得侵扰。俘获之人,勿离散其父子夫妇,勿淫人妇女,勿掠人衣服,勿折房舍庙字,勿毁器皿,勿伐果木。若达令杀降者,淫妇女者斩;毁房屋、庙字,伐果木,掠衣服,离本纛及入村落私掠者,从重鞭打。再者,切勿妄食明人熟食,勿饮其酒,闻山海关内,多有鸩毒,宜当谨慎。勿用乾粮饲马。若马匹羸瘦,可少时煮饲之;肥壮马匹,只以草饲秣之,俟休息时,再饲以粮。凡采取柴草,勿行妄行,须以一人为首,结夥前往取之。有离众驰往者,缉拿之。有违此禁令者,将不行严加管教之固山额真、甲喇额真、牛录额真等一并治罪。”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三函第十七册 天聪三年十月:“二十四日,驻跸老河、是日,岳托、济尔噶朗、阿巴泰、阿济格四台吉,拣选每牛录甲兵十人及蒙古科尔沁诸贝勒兵、察哈尔、喀尔喀蒙古诸贝勒之兵、蒙古八旗兵中精强者,由台吉阿巴泰、阿济格率左翼兵前进,台吉岳托及济尔哈朗率右翼兵前进。”
^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天聪三年十月:“戊寅。 上督大軍入邊。攻克洪山口城。駐師城內...總兵官楊古利、率護軍百名。至遵化城駐營。”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三函第十七册 天聪三年十月:“二十七日丑刻,台吉阿巴泰、台吉阿济格兵,潜攻龙井关,克之。於寅刻,毁其水关而入。明洪山口参将、汉儿庄副将闻炮声,率兵来援,金兵迎战,败之,斩副将易爱、参将王遵臣,尽歼其众。於是,又击斩三屯营总兵官哨卒。至汉儿庄城外,方欲招之降,贝勒莽古尔泰、墨尔根戴青、额尔克楚虎尔至,言有副将,属下左营官李丰泽,率城内人薙发出降。军队入城,登城驻营,诸贝勒宿衙署中,秋毫无犯。是日,汗入边,攻克洪山口城,汗及大军入城驻营。”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三函第十八册 天聪三年十月:“二十九日,...招降副将所驻汉儿庄城,俱令薙发。命我军登城需营,民间秋毫无犯...右翼台吉济尔哈朗、岳托,二十六日连夜前进。於二十七日丑时,攻克大安口城,招降明守备驻守之边内城。次日,招降明张参将驻守之马兰峪城。二十九日,招降明守备驻守之马兰口城。明步、骑兵五队,闻炮声来援,尽击斩之。”
^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天聪三年十一月: “壬午朔。右翼諸貝勒、率兵會 上於遵化。先是、貝勒濟爾哈朗、岳託等、於十月二十六日。乘夜率軍前進。丑刻。攻克大安口。隳其水門。遂進軍...馬蘭營、馬蘭口、大安營、三城俱降。民間秋毫無犯。二十八日。我軍趨石門。恐兩傍有敵兵來援。因於曠野立營。以便瞭望。明兵先聞礮聲。以為蒙古兵至。倉皇來援。悉就殲。後知為我國兵。懼不復出。石門寨驛丞一、生員一、從人五名。齎書來降。至是以聞。”
^ 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辽师入卫纪事:“重九前一日,又报奴已渡河,公即发参将谢尚政等备蓟。及至彼,蓟抚以奴信未确,仍勒之为。然而奴逆踪迹,亦竟诡秘无闻,故蓟益懈。”
^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一,崇祯二年十月:“二十八日己卯...夕止宿关外。闻西达犯遵化卫,故烟台放炮,连络不绝。调发前屯卫兵马驰人关门者甚多,赵总兵率教今日已为领兵西行,副将刘恩、参将杜弘坊赵鸣凤等已先去云。”
^ 汪楫《崇祯长编》卷二十八,崇祯二年十一月:“崇祯二年十一月壬午朔,大清兵至龙井关,京师戒严,发未黑谷关守备张延庚哨探插部五万人犯龙门,搃督刘策以闻,兵部尚书王洽言插部与东兵素不修好未必肯为东用或假捏此报使我宣大之兵不敢应援耳然插或观衅而动亦未可知宜以好语诱插使不遽动宣兵援剿之举不得借此袖手也从之。”
^ 汪楫《崇祯长编》卷二十八,崇祯二年十一月:“甲申...谕刘策端责道臣许如兰严督将领分守各口据险堵拒以匹马不入为功若纵入内地以失机论。”
^ 汪楫《崇祯长编》卷二十八,崇祯二年十一月:“丙申...兵部疏言,袁崇焕揭帖到,臣於十月二十九日在中夜(后)所,一闻蓟警,即发援兵,而赵率教於臣牌未到之先,奉旨坐调即行,臣即以行兵方畧,遣游击王良臣驰书往,谕令其无轻视敌,孰知率教急於救遵,三昼夜驰三百五十里,至三屯营而縂兵朱国彦不容入城,遂纵马向遵,中途大战遇伏中箭坠马而死,良臣竟不能及,则率教之以身报国深可怜悯,率教行後,即发张弘谟一枝,朱梅又一枝,以为率教之翼,臣面戒其无轻敌,二将受约束相机屯於豊润,若精锐多在宁锦地远稍迟。”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三函第十八册 天聪三年十月:“三十日,自洪山口起行,距离边化城五里外立营。是日,致书遵化王都堂曰:...我既发大军直来,岂肯中途而返乎?尔须速审来降。”
^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天聪三年十月:“辛巳。 上發洪山口、至遵化。大貝勒莽古爾泰、自漢兒莊來與大軍合。距城五里而營。遺書遵化巡撫王元雅曰...我既大舉興師。豈肯中止。爾可速自審處。毋貽後時之悔。”
^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天聪三年十一月: “壬午朔。右翼諸貝勒、率兵會 上於遵化...”
^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一,崇祯二年十一月:“一日壬午,晓洒雨,朝晴。晓来炮声不绝,想与西贼接战,闷虑奈何。追见报草,则遵化于是日失守,或云初四见陷耳。”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三函第十八册 天聪三年十一月:“初一日,赵总兵官、刘副将、高副将、王副将率山海关兵四千,来援遵化。八旗合兵围攻,斩总兵官一员、副将三员、参将游击九人,尽歼其众...是日,山海关赵总兵官、刘副将、高副将及王副将、参将游击九员率精兵四千,来援遵化。哨率闻知来告,在(左)翼四旗兵及蒙古兵率先进击,追杀之。时汗及诸贝勒率偏师环视攻城之地,遇明败兵至,随截击之。赵总兵官为台吉阿济格所斩,其副将、参将、游击等,亦被全歼。贝勒莽古尔泰生擒明中军一员,来引见汗。汗曰:“可收养之。养人,必有益处。”遂令薙发。有弃弓归降者,亦收养之,仍给告示,令各还原籍。”
^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天聪三年十一:“上集諸貝勒群臣定議。以初三日攻遵化城。正黃旗納穆泰、率本旗攻北面之西。鑲黃旗額駙達爾哈、率本旗攻北面之東。正紅旗額駙和碩圖、率本旗攻西面之北。鑲紅旗雍舜、率本旗攻西面之南。鑲藍旗額駙顧三台、率本旗攻南面之西。正藍旗攻南面之東。鑲白旗圖爾格、率本旗攻東面之南。正白旗喀克篤禮、率本旗攻東面之北。各指其地示之。授以方略。”
^ 福隆安,《钦定八旗通志》 卷二百九,忠义传:“阿海满洲正黄旗人姓博尔济吉特氏世居乌鲁特地方...随大兵征明,攻遵化城越衆先登力战殁于阵,恩赐骑都尉世职”
^ 福隆安,《钦定八旗通志》 卷二百九,忠义传:“音达䕶齐,满洲正白旗人姓伊尔根觉罗氏世居洼洪萼漠地方初以战功得骑都尉世职縁事革职...由废员从大兵征明攻遵化城,时第二队云梯未至即率三队云梯奋勇登城中伤而殁,恩赐原官以其兄安塔慕承袭。”
^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天聪三年十一月:“己丑...攻遵化豎梯時。有二兵退回。為後隊督陣官所獲。奏聞。上命斬以徇。”
^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天聪三年十二月:“甲申。諸將遵上令,各整兵。修治雲梯挨牌。侵晨。八旗兵列陣。攻遵化城。豎梯城下。正白旗小卒薩木哈圖、先登。遂克其城。大軍俱登。掩殺其守陴兵。四面皆潰。巡撫王元雅走入署、自經。其城中官兵人民拒命者。盡屠之。命以棺、殮元雅屍。收養原任監司馬思恭、郎中賈維鑰、 上以薩木哈圖先登。酌金巵勞之。因傳諭曰。我軍年來、皆怯於攻城。况此城較前所攻之城更堅。薩木哈圖奮勇先登。殊可嘉也。宜優錄之。”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三函第十八册 天聪三年十一月:“初三日,攻遵化城,卯时即克...遵化城高而坚固,犹如宁远...当攻城时、两黄旗在城北、两白旗在城东、两红旗在城西、两蓝旗在城南,八旗兵列阵,齐竖云梯,呐喊攻城,不移时,即登城克之。城高三丈五,梯长皆三丈,不及城高。惟喀克都里旗之一梯,较他梯高,故伊拜牛录下人萨木哈图先登。登城後,其城主王都堂败退回署,自经而死。其众官兵及男子,尽杀之。命以棺殓王都堂尸。收养原任道员一人、郎中一人。汗以萨木哈图率先登城进击,酌金(卮)犒之。随谕诸大臣曰:数年来我之军士皆层(穷)於攻城,况此城较前所攻之城更坚固。此人宜优录之。”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三函第十九册,天聪三年十一月:“初八日,汗御殿,集诸贝勒大臣,赏赍攻遵化城时,率先进击之士卒及督战大臣等。喀克都里,设梯得法坚固,且亲临督战本旗兵先登。汗召喀克都里至前,亲酌以金卮。擢三等总兵官,赏驼一、蟒缎一、缎十九...伊拜牛录下萨木哈图,先於八旗登城,汗召至前,亲酌以金卮,以白身授为备御,准其子孙世袭罔替。倘有过失而获罪,概行赦免,为其家道不致贫穷,赐号巴图鲁,赏驼一、莽缎一、缎十九、布二百、牛马各十。伊拜牛录下胡希布,第二登城,酌以金卮,御前侍卫谭泰赐之,赏莽缎缎十四、布一百五十、牛马各八...赫臣牛录下多礼善,第三登城,赏蟒缎一、布百、牛马各六。伊拜牛录下毛巴里,第四登城,赏缎布二十、牛马各二。蒙古明安贝勒属下阿邦之子阿海,先登城,因後人不继,阵亡,赏蟒缎一、缎十九、布二百、牛马各十,授其父阿邦备御职。”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三函第十九册,天聪三年十一月:“十一日,喜峰口参将遣千总二员、把总二员,赍书来降。给以示谕令旗,禁蒙古不得扰害汉人。赐赏参将缎一,衣一,千总,把总各缎一,从者各衣一。命参将英古尔岱、游击李思忠、范生员统备御八员,甲兵五百,无甲兵三百,留守遵化城。大军自遵化起行,至二十五里外驻营。在驻营地科尔沁蒙古兵杀一,劫其衣。汗闻之,命执其人,亲以鸣镝射之。”
^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一,崇祯二年十月:“十九日庚午,晴。督师与兵备道及诸将早出东城外十余里地打围,日暮乃还。二十日辛未,晴。督师又出南门外教场试阅。连日有故,不得告辞,可闷。”
^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一,崇祯二年十一月:“一日壬午…袁爷朝往文庙参谒,与诸生讲学毕,还衙门...辰时袁爷进城人府,先赴土地祠行香毕,回堂拨文…又谕进见生员云,来日是朔日,诸生讲学,徇套须打点几丈书讲,本部院试诸生学问进益如何。又有部道禀见进叙久,”
^ 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辽师入卫纪事:“十一朔,公自宁远往山海,过前屯,得报:奴已困遵化矣,盖前七日,从大安口入也,于是疾趋关。先令赵总兵率教所部援遵;飞檄祖总兵大寿精简辽士入援。初四日,辽兵至关。次日,公遂亲帅以西,令余主旗鼓。”
^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一,崇祯二年十月:“二十七日戊寅...递马止宿于前屯卫。城池铺店与宁远同,但军兵人物之盛未及耳。张副总(广宁人也)领三千兵把守。”
^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一,崇祯二年十一月:“一日壬午…得见军门朝报草,则有遵化抚院王元雅差夜役塘报,今二十七日子时,贼从棚路潘家口大举入犯大安保、龙丼关,离遵化二十里扎营。左营将张保安领兵堵截,被掳无踪;中营将李惯被贼砍死;中协副将叶应武、参将王纯臣领兵接应,不知下落。见今贼夷尚未开营等语…有中前所游击曹文诏,前卫副将张弘谟,中后所游击张外加,宁远游击张履(存)仁、余永寿进见,分付协将即带五营兵马西去与赵总兵合营,若虏贼有机可乘,即当进剿;若机未便,本部院亲领调到关外兵马并力灭此丑虏。分付诸将即行勿迟。又有山海协将王乘忠并诸将进见,蒙分付各营兵马除留守关外,可预挑选精壮伺候随行,诸协将打听出…间有三屯营朱总兵国彦差夜役执令箭报称,有将官虎力带领兵马截杀,见遵化达贼甚多,恐无救援,撤兵冋至三屯归大营云。”
^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一,崇祯二年十一月:“二日癸未,晴,午阴...又原任朱总兵梅,游击王承胤、刘应国、郑一麟挑选精兵已到关,差旗牌执令箭进关云...又锦州将官罗景荣,宁远将官靳国臣、赵国志、刘抚民、钟宇亦领兵到来云。”
^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一,崇祯二年十一月:“三日甲申,...初更祖总兵大寿自锦州领兵来,进议至三更出。徐敷奏蒙委署山海总兵事,亲授龙旗一桿〔杆〕而出。欧继功陪祖总兵来,得闻宁远贸格等皆入城,好在之奇。”
^ 汪楫《崇祯长编》卷二十八,崇祯二年十一月:“乙未袁崇焕至蓟州...谕兵部袁崇焕入关赴援,闻住师豊润与蓟军东西犄角,朕甚嘉慰即传谕崇焕多方筹画计出万全速建奇功以膺懋赏,督师袁崇焕疏言,関内镇恊将领,赵率教,刘恩方,裕仑,侯体乾,陈维翰,杜弘芳,李居正,赵率伦,赵凤鸣等,已经允发外,又调张弘谟,张存仁,曹之(文)诏,丁永绶,张外嘉,窦濬,朱梅,郑一麟,王承胤,刘应国,周佑,及刘应邦下中军,王进忠,锺宇下,李应元,何可纲,靳国臣,赵国臣,赵国志,孙辽,罗景荣,陈继,刘抚民,祖大寿,祖可法,祖泽润,祖泽洪等,各统兵相継西援,已经题知外臣见贼势势重续发関外骑兵坐营中军,都司吴襄,参将祖大乐,刘天禄,游击韩大勳,祖可法下中军,李一松,孟道下中军,陈邦选,费惟正中军,李甫明,孙继武下千搃,吴三奉(桂),步兵营参游都,杨春,邹宗武,谢尚政,龚彰,满库,丁国用,蔡佑,刘镇华等,各统所部兵丁,臣亲督搃兵祖大寿,恊将何可纲等,带领于本月初四日,早发山海。”
^ 程本直《矶声记》卷一:“一闻蓟警,即檄调诸辽将兵赴急西援。躬统马步二万有奇,逐路置防,逐城置守。戴星犯雪。”
^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一,崇祯二年十一月:“六日丁亥,朝雪晚晴。军马自关外来者连络不绝...”
^ 汪楫《崇祯长编》卷二十八,崇祯二年十一月:“丙申,谕兵部各路援兵俱令听督师袁崇焕调度。”
^ 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辽师入卫纪事:“初六日至永平,闻遵化已陷,抚军王公元雅死之,赵总兵亦力战以死。公怀甲星驰,次榛子镇,奉上谕,令公调度各镇援兵,相机进止。”
^ 汪楫《崇祯长编》卷二十八,崇祯二年十一月:“戊子冬至...督师袁崇焕疏报入援机宜,得旨卿部署兵将,精骑五枝,联络并进蓟兵縂属节制分合剿击一禀胜筭,宁镇守御当有调度,相机进止,惟卿便宜,卿前在関忧蓟遣兵戍,防闻警驰援忠猷具见,朕用嘉慰,官兵已发犒赏,还鼓励立功以膺懋赏。”
^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一,崇祯二年十一月:“十六日丁酉,晴。朝报中有袁爷初九到玉田,见人民等十逃八九。谓知县杨初芳、县丞典吏等曰:“知县乃守土之官,土守则生,土失则死。今虏未抵城下,知县等官竞先逃走,以致百姓惊慌,民庐烧毁,那有此理。尔既做了朝廷大官,就是虏至,消不得以死守之。丰润知县尽力死守,百姓安堵,方是尽守土职分。如尔等官都该枭首了,但非本部院督属,且会同军门另议。”分付留步兵一营守城。初十日自玉田发兵马,分四哨前进。有差往拨夜由遵化南十里地方带来遵化逃民,禀称达子剋了遵化,壮丁都杀了,妇女孩子赶出口去云。刘军门策九日晓已到蓟州,至城门外迎袁老爷,并辔进城,叙久出。袁爷随赴刘老爷密席,叙至二更回府。又闻三屯营有将官虎力(乃降达也)叛了,朱总兵自刎死,本城军民尽行跑散,见今三王子住汉儿庄,五王子住遵化城云。”
^ 汪楫《崇祯长编》卷二十八,崇祯二年十一月:“丙申...兵部疏言,准督师袁崇焕疏言,臣初五日行至抚宁县,知遵化城被克,初七日至沙河驿,闻三屯营官军经开门自溃,于是畿东州县俱有闻风离散之形,至抚宁知县官集生军民为守,臣助之火器火炮,及教师至永平,则畿东重地也,道府县乡绅矢志前守,臣刘(留)参将杨春领步兵三千为守,仍恐不足,次日游击锺宇到,臣令恊同防守。又遣游击满库领步兵二千,守迁安,至豊润县民多止弗去,臣留参将邹宗武领步兵二千为守,玉田则县官去而复回,库已被刼臣叱之留,游击蔡裕及龚彰兵三千为守,臣又虞関门为蓟辽咽喉湏重将镇之,即以朱梅守,建昌路为东恊最冲,亦拨游击刘镇华领步兵二千为守,臣亦提兵驻蓟州藩其西惟西恊石古曹墙亦与敌共之但争内外耳方与督臣计以固四路而断密云平谷俟酌定而後入报,兵部疏言畿东州县,风鹤相惊,人无固志,自督师提兵入援,分派驻防,遂屹然无恐,今与督臣计所以固四路而断密云平谷则尚有各路援兵可听调遣知崇焕必有以善用之矣,淂旨申饬。”
^ 汪楫《崇祯长编》卷二十八,崇祯二年十一月:“丙申...兵部疏言,袁崇焕揭帖到…初三日而祖大寿何可纲始相继入关,臣召镇恊诸将共计之,有谓径赴援遵者,有谓往捣中坚者,乃祖大寿则谓蓟门兵脆不足尚,此恐羸师缀蓟,而以劲兵西趋,则宗社之安危也,此时只以京师为重,湏领精骑先从南取道,倍程以进,步兵陆续分附各府县,以联血脉而屯扎蓟州,藩屏京师,京师巩固而後东向,此为万全,臣深是其议,遂於初四日早发山海,初十日抵蓟州,计程五百里,而六日驰到,入蓟城歇息士马,细侦形势,严备拨哨,力为奋截,必不令越蓟西一步,初臣虞阑截我路未必及蓟,今及之则宗社之灵而我皇上如天之洪福也微臣狗马力今可施矣,臣看得督师兵未至之前臣曾疏请皇上敕督师以一枝劲兵间道趋蓟为各路援兵之倡冀可收夹击之功而督师已先有成画与臣疏意不约而同果躬率锐师抵蓟门为京师屏翰矣是举也祖大寿谋国之忠袁崇焕集思之益已见一班蓟以西可无虑矣苐东向邀截之策尚有大商畧愿督师与诸将更深计而慎行之也。”
^ 吳甡《柴痷疏集》卷五,恭报发兵日期措置事宜疏:“崇祯二年十一月初一日接邸报,该兵部为紧急彝情事,奉圣旨:据奏,遵城已失,贼虏披猖。关兵着袁崇焕督发前来,尤世威、翟从义合兵策应,协力堵御,无令越蓟西一歩,即为上功。”
^ 程本直《漩声记》卷一:“蓟州三裏之城也,其民不知兵者也。有辽之马步万余也,又有总兵曹鸣雷之马步三千也。蓟民虽逃,犹强半於其城也。集兵而处业,嚣然也;复益之兵,则不必战敌而先自乱也。且蓟孤县也,四外无援者也。”
^ 程本直《矶声记》卷一:“于十一月初十日驰至蓟州,计图背捍神京,面拒敌众。十二日即发前拨堵截于马升桥;则安得谓崇焕驻剖蓟州,纵其入京乎!若夫诸路援兵,岂不知多多益善?然兵不练习,器不坚利,望敌即逃,徒寒军心。故分之则可以壮声援,合之末必可以作敌忾也。况夫回龙营素不习练,易为摇撼,以满桂边兵据护京城,万一可保无虞。此崇焕于回喁转之吱心也。以之罪崇焕,曰散遣援兵,不令堵截,冤哉!”
^ 汪楫《崇祯长编》卷二十八,崇祯二年十一月:“廵按直隸方大任疏言:西恊副將翟從文等,併昌鎮縂兵尤世威等,見駐薊州,兵馬止五千一百九十四員名...在外者疾首大呼,如在猛火中。在內者徐聲慢應,猶在緩水間...章下所司。”
^ 汪楫《崇祯长编》卷三十一,崇祯三年二月:“癸丑。总理总兵官马世龙疏奏臣所领骑兵五千步兵一万六千有余而分防马兰石门遣守三屯玉田丰润已去大半,今留蓟不及一万,此今日兵势也...”
^ 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辽师入卫纪事:“以昌镇尤总兵世威仍回昌平,保陵寝;宣镇侯总兵世禄前守三河,以防贼西奔。保镇曹总兵鸣雷同辽镇祖总兵等驻蓟以遏敌。”
^ 汪楫《崇祯长编》卷二十八,崇祯二年十一月:“兵部尚书王洽疏言...昨接袁崇焕塘报凡要害地方俱已拨兵防守其蓟州守则不忧矣,西建昌迁安永平守则不忧矣,东抚宁山海豊润玉田守则不忧矣,南惟,西恊石古曹墙一带尚恐疏虞,平谷密云更湏控制,诚如圣虑早宜周防,今宣大劲兵渐次俱到可听督师调遣,臣昨有疏留满桂兵驻防顺义正虑彼或西绕以此一旅扼之遂为万全,至于连日消息尚据遵化搬运行李,臣部于五日前已募壮士前往哨探,今即传示圣谕俾令远探情形万分堤备早奏肤功上纾东顾者也,帝令不时谘询方畧。”
^ 汪楫《崇祯长编》卷二十八,崇祯二年十一月:“督师袁崇焕疏陈分守方畧,得旨览奏,卿统大兵驻蓟相机图更置兵将分布厚防至念陵京根本具见周计忠谋,刘策著还镇,调度诸将分信防御卿仍联络指援,著各遵方畧,殚力奏功,满桂领兵来京及防守事宜该部确议速奏
^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天聪三年十一月:“甲午。大軍至薊州。前行哨卒。遇明塘兵五百、遂與戰。生擒十五人。獲馬二十匹。是日、以書諭薊州城內官民等、令之降。”
^ 鄂尔泰《八旗通志初集》,卷之一百四十四,名臣列传四,镶黄旗满洲世职大臣四,图鲁什传记:“太宗文皇帝亲统大兵征明。十一月攻大安口城,图鲁什先众独至城下。视其可攻处,敌兵觉,遂来战,图鲁什即与力战,克其城,大兵由遵化往北京进发,固山额真石廷柱为蓟州兵所伤,遣往埋伏,击蓟州兵,阵斩敌二十二人,获马二十二匹”
^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一,崇祯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壬寅,晴。十二日报草,军门在蓟州启本一封后拜别刘军门间密云。有兵部差官招聚三屯营残兵进见...有祖总爷差拨夜一队拿回石门驿内百姓三人进见,据称石门驿丞、本驿徐秀才俱投降达贼,有不顺从的逃在山中云。未时有祖总兵差去哨拨五十名至二十里,遇贼百余骑,拨兵奋勇冲杀,获贼头脑一盔甲、马一匹,全付其盔甲俱是金的,讨杀贼无数,蒙验,赏银二百两...”
^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一,崇祯二年十一月:“十六日丁酉,晴。朝报中有...十三日有彩亭桥拨传有故蓟州兵马在蓟州城北二十里札营,以便截杀。有哨马达贼蓟州北马神桥遇前屯副将,哨拨斩首十数颗云。此则非报草中语,乃私书所通云。赏银二百两,是祖总兵子祖泽润家丁也云。”
^ 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辽师入卫纪事:“十二日,辽卒哨至马伸桥,与奴遇,大败之,斩敌酋,军声大震。余极启曰:“奴既来马伸桥,离蓟城二十里耳。此必系前哨。大队定在后,我当速为之计。”公遂同诸镇将宿城东楼以待。”
^ 汪楫《崇祯长编》卷二十八,崇祯二年十一月:“戊戌,督师袁崇焕上疏引咎,得旨,卿治兵関外日夕拮据而已分兵戍蓟,早见周防,関内疏虞,责有分任,既统兵前来,其一意调度务收全胜,不必引咎。”
^ 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辽师入卫纪事:“十三日,侵晨,报奴全军过石门驿,公令马步兵尽出城外列营。营甫定,有奴骑二百余,分四队扎我军之东南,相持两时,并不见贼大兵。公令我发炮,贼闻炮即四队排为一字,忽退去。竟日无一骑复至,使我欲战而无可战。”
^ 程本直《矶声记》卷一:“十三日敌乃尽撤遵营,横札于蓟之东南角,林木茂密,山谷崎岖。两兵对垒,相持半日。不意宵遯而西。”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三函第十九册,天聪三年十一月:“十三日,大军至蓟州,获一生员,令持书往谕驻城道员、军官及庶民降。又获明兵之一人,遂令持书往谕爱塔,桑阿尔寨来降。将行,谕之曰:“将书与彼,事若成,则授以职。”是夜,乃过蓟州五里外驻营。”
^ 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辽师入卫纪事:“十四日,乃探奴大队潜越蓟西矣,公即督辽将士西追,镇将议从间道绕出贼前,余请必分兵为二,以一出其前,以蹑其后。镇将咸以兵寡不可分。”
^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一,崇祯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甲辰,晴...朝者江差宫送一报草,十四日达贼至遵化,前往蓟州西南离城五里扎营。袁爷差役连打三炮,往西南神仙岭安营。祖总镇马兵在五里桥安营...”
^ 程本直《漩声记》卷一: 盖敌方乘崇焕之不能,得以潜越蓟西,蟠踞於潞,中断京师与崇焕,首尾不相应。崇焕兵虽强,势不能缩地而顾京师。一面结营困潞,一面张势撼京。敌谓潞困而京可不俟攻也,不知崇焕之舍蓟而蹑其后也,不知崇焕且舍潞而绕其外也,不知崇焕业据京而出其前也。是故高密店之遇侦也,诧以为袁督师之兵从天降也。是故广渠门之大战也,谓十五年来未尝有此劲敌也!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三函第十九册,天聪三年十一月:“十五日,遣贝勒莽古尔泰、墨尔根戴青、额尔克楚虎尔、台吉杜度、台吉豪格统兵三千人,赴通州河查视渡口处,兼捕哨卒。汗自三河县起行,行二十里,前行诸贝勒获一汉人,送至汗前,讯以敌兵消息,该汉人告称:大同、宣府二总後(兵)官之兵皆驻北边顺义县城等语。遂遣台吉阿巴泰、台吉岳托,率二旗兵,乃蒙古二旗兵往。...十六日,台吉济尔哈朗、台吉阿济格、台吉萨哈廉,率每牛录甲兵三人,向京城侦察。是日,驻於彼处。是日,台吉阿巴泰、台吉岳托至。离大军十五日,败明大同满总兵官、宣府侯总兵官军,因其兵远遁,斩者不多。获马千馀、驼百馀。顺义县城知县率众来降。”
^ 《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九》:明年冬十月,大清兵入近畿。十一月诏谕勤王。桂率五千骑入卫,次顺义,与宣府总兵侯世禄俱战败,遂趋都城。帝遣官慰劳,犒万金,令与世禄俱屯德胜门。无何,合战,世禄兵溃,桂独前斗。城上发大炮佐之,误伤桂军,桂亦负伤,令入休甕城。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006本,序号四九八,崇祯二年十二月初四日兵部尚书申用懋等为宣府总兵侯世禄国恩未报已大战重伤事题行稿: “据侯世禄塘报: 本职于十一月十五日顺义大战重伤左膊,于十八日勉强支撑复至京门。”
^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天聪三年十一月:“丙申。遣大貝勒莽古爾泰、墨爾根戴青貝勒多爾袞、額爾克楚虎爾貝勒多鐸、貝勒杜度薩哈廉、豪格、率兵三千。赴通州河。相視渡口。兼捕哨卒 上自三河縣起營。行二十里。前行諸貝勒、獲一漢人。送至 御前。訊以敵兵消息。其人云。大同宣府二總鎮兵。見在順義縣。於是遣貝勒阿巴泰、岳託、率二旗兵。及蒙古二旗兵。往擊之。是日、 上至通州。渡河。駐營通州城北。貝勒阿巴泰、岳託、分路進擊順義縣。敗明大同總兵滿桂、宣府總兵侯世祿軍。因敵兵遠遁。未得盡殲。止獲馬千餘匹。駱駝百餘隻。順義縣知縣、率眾來降。”
^ 毕自严《度支奏议》卷三十三,题请註销天津劫饷前件疏题为兵饷至通被劫事:“去冬逆奴肆恶,突犯遵城,处处切震邻之恐,在在周防御之谋,津门为畿辅咽喉,兼以奉命征调应援,请发安家行粮,不啻星火。臣部敢不亟行接济,以资饱腾,是以于十一月初十日,剳新库发银一万三千七百九十九两,给领饷官林文科押解,以供津门新兵月饷之用,原以果军腹,非谓资盗粮也。不意银抵通州,觅车装载出门未远,而虏骑披猖,已薄通郊矣。侯世禄所统夷丁适当溃散之时,亦行劫掠之暴,斯时城门昼闭,草木皆兵...崇祯三年九月二十七日具题。”
^ 程本直《漩声记》卷一:“退侯世禄於三河,去蓟六十裏也,欲其驻三河以为蓟声援也。而不虞三河之不入世禄兵也。三河不入世禄兵,而世禄之兵於是乎颓然西溃也。颓然西溃,於是不独违节制而失声援,且丧纪律而肆剽掠也。畿之东西於是乎不及暇择而概曰:‘援兵剽掠也!’更误‘援’以‘袁’,而曰:‘剽掠者皆督师兵也!’皆曰:‘争得督师而啮其肉、啖其骨也!’由是也。”
^ 毕自严《度支奏议》卷八,酌议解发援兵行粮疏:“本月十六日准兵部咨,臣等覆咨该部兵马现在何处。兵部回称:本部二次调宣大援兵各一万,续据宣府郭巡抚、总兵侯世禄报称,陆续共发兵一万一千二百三员名...比过通州以东而饥渴载路矣,方到蓟门即刻撤回...乃遂肆掠退至近郊...崇祯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具题。”
^ 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辽师入卫纪事:“十六日,至河西务,营城外。有一兵擅取民家饼,当即枭示。薄暮,集诸将议进取,皆云宜径趋京师,以先根本。余谓:“大兵宜向贼,不宜先入都。”诸将又言士马疲敝,恐难野战。余曰:“不然,今贼在通(州)张湾,距通仅十五里,我兵若屯张湾,取食于河西务。令侦者确探,如贼易,则明与决战,一了百了;倘贼坚,则我乘夜出奇,击其不意,彼孤军深入,势必站立不住。此一定之策也。”诸将狃以勤王之师,必当进京请旨。公曰:“周君言是。第恐逆奴狡诈异常,又如蓟州显持阴遁,不与我战。倘竟逼都城,则从未遇敌之人心,一旦摇动,其关系又不忍言。必我兵先至城下,背障神京,面迎劲虏,方是完策。”余又曰:“外镇之兵,未奉明旨而径至城下,可乎?”公曰:“君父有急,何遑他恤?苟得济事,虽死无憾!”故决意趋京师。先发哨拔六人前行,遇保镇逃兵抢掠地方,拔丁斥之,保兵遂操戈相向,伤五拔丁,仅一丁脱回报知。公当差家丁追捕,擒六人以报,于韦公寺审明而斩之。是晚抵左安门,乃十七日也。下令军韦公寺前,不许一兵入民家,即野外树木,亦不得伤损。其时京城戒严,塘报不能即入。直至更时,始有兵部差官至营,公附奏于差官。”
^ 程本直《矶声记》卷一:“惟是由蓟趋京,两昼夜疾行三百里,随行营仅得马兵九千,步兵不能兼进。以故专俟步兵调到,随地安营,然后尽力死战。初二初三计程可至,不期初一日再蒙皇上召对,崇焕奉有拏禁之旨矣!”
^ 余大成《剖肝录》卷一:“然焕自蓟趋京,两日夜行三百里。所部马兵才九千人。广渠门一战,挫之。意俟步兵至方合力逐北。而初一日之命下矣。诸廷臣持焕者十之三,而心悯其冤者十之七。时以所坐甚大,且惮于体仁与栋,未敢救。”
^ 程本直《矶声记》卷一:“崇焕心焚胆裂,愤不顾死,士不传餐,马不再秣,间道飞抵郊外,方幸敌末近城,得以身翼神京。士马疲敝,请休息城中。未蒙俞允,出营广渠门外,两相鏖战。崇焕环甲冑以督后劲,自辰至申,转战十余里,冲突十余合,竟至运河血战!殊劳辽事以来,所未多有此。前月二十日也,至二十六日,又舍广渠门而攻左安门,亦时有杀伤。”
^ 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辽师入卫纪事:“十九日…是夕,公密令参将刘天禄等劫奴营,不意行至高密店,为奴哨觉,贼营有备,不得入而返。”
^ 程本直:《白冤疏》
^ 《崇祯实录》第2卷,第70~71页:“崇焕惧上英明,终不敢言款。第力请率兵入城,不许。”
^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天聪三年十一月:“辛丑。大军起行。逼燕京。 上统大军。营于城北土城关之东。两翼兵营于东北。哨兵驰告。明大同总兵满桂、宣府总兵侯世禄等。以兵来援。俱至德胜门。 上遂率右翼大贝勒代善、贝勒济尔哈朗、岳讬、杜度、萨哈廉等。领白甲护军。及蒙古兵前进。哨兵又告。了见东南隅有宁远巡抚袁崇焕、锦州总兵祖大寿等。以兵来援。 上遣爱巴礼、索尼、白格、传令左翼大贝勒莽古尔泰、贝勒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豪格等。领白甲护军。及蒙古兵迎击。”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三函第十九册,天聪三年十一月:“二十日,大军起行,汗营于北京城北土城关东隅,两翼兵沿东北隅立营。哨兵来告,了见 明兵集德胜门等语。汗队率右翼诸贝勒,领白旗(护)军及蒙古兵前进。又告了见东南隅有明兵集 结。队遣爱巴里、索尼、白格依传令。左翼贝勒莽古尔泰、台吉阿巴泰、台吉阿济格、墨尔根 戴青、额尔克楚虎尔、台吉豪格率白旗(护)军及蒙古兵前进。”
^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天聪三年十一月:“ 上立德胜门外。审视虚实。谕火器营兵。进前发炮火。又谕蒙古兵。及护军等。俟敌发炮毕。蒙古兵、及红旗护军。由西面径进。正黄旗护军。从旁冲入。于是两路进兵攻击。追至隘口。掩杀之。有遁出者。 上复遣御前兵追击之。”
^ 文震孟《文文肃公日记》卷一,崇祯二年十一月: “二十日虏薄城下。与袁师杀伤相当。至德胜门满桂总兵战败。城上放炮不能及虏。杀满残兵殆尽。”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三函第十九册,天聪三年十一月:“遣人察实集德胜门之兵,乃是大同 总兵官满桂、宣府总兵官侯世禄军。汗曰:“令我炮手近前发炮火。俟敌官(军)炮毕,蒙古兵及红 旗(护)军由西面进击,黄旗(护)军,由侧面冲入。”于是,按所授方略,两路进击之,填拥于狭隘 处,尽歼之。其遁出者,汗复遣御前兵,尽斩之。”
^ 毕自严《度支奏议》卷八,酌议解发援兵行粮疏:“本月十六日准兵部咨,臣等覆咨该部兵马现在何处。兵部回称:本部二次调宣大援兵各一万,续据宣府郭巡抚、总兵侯世禄报称,陆续共发兵一万一千二百三员名;大同总兵满桂报称统兵五千,但该镇所调兵马俱系陆续进发…崇祯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具题。”
^ 鹿继善,《后督师纪略》卷一,崇祯二年十一月:“时大同五千以战亡,止余二百。宣镇 侯世禄五千,暨郭之琮续发,溃无一人。”
^ 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辽师入卫纪事:“满大将军桂,在安定门以西虏束不的战,败绩,且不知处。营中遗弃辎重甚多。公亟令寻觅满帅,并简所遗军器。少顷,回报满帅带有败卒百余,卧关圣庙中。其所遗弃军实,见有城上内臣在彼收取。时犹虑满帅不免于法。迨二十二日,则满帅且调入内城矣。”
^ 汪楫《崇祯长编》卷三十九,崇祯三年十月:“叙蓟镇出塞功...侯世禄元戎重寄操将兵之权,乃一溃于顺义,再溃于都城得胜门,未能报国而祗以误国,不堪卫民而反以殃民,并按以临阵先逃之条亦复何说,但世禄勤王先到之琮奉旨别营或可开一面之网,投之四裔以御魑魅,此皆出自特恩也,帝谓之琮世禄入援观望临阵溃逃,论辟非枉,既遵旨押兵前来似略有间,命所司确议以闻”
^ 余大成《剖肝录》卷一:“会总兵满桂,初与焕共宁宁远,丙寅之役,首主弃城,为焕所叱。至是入援,令其部曲大掠近郊,皆伪称袁兵,以鼓众怨。后因败入瓮城,浸润中官,乘机僭之。上遂不能无疑焉。”
^ 张廷玉《明史》卷二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五十三,李邦华列传:“襄城伯李守锜督京营,亦衔邦华扼己,乘间诋諆。邦华自危,上疏陈情,归命于帝。会满桂兵拒大清兵德胜门外,城上发大炮助桂,误伤桂兵多。都察院都事张道泽遂劾邦华,言官交章论列,遂罢邦华闲住。”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三函第二十册,天聪三年十二月:“初八日,因总兵官康古里、不与袁都堂军接战,论罪。削总兵官职,夺其一牛(录)诸申,给其弟喀克都里、备御郎球、备御韩岱、亦因此未攻袁都堂兵,削职,夺其俘获。游击鄂硕,应拟削其游击职,因其父功,免削职。”
^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天聪三年十一月:“辛丑...莽古尔泰等、未率大军同行。止以护军、及蒙古兵二千往。见宁远巡抚袁崇焕、锦州总兵祖大寿兵二万。屯沙窝门外。莽古尔泰、分兵为三队。令纛额真等、率护军前进。令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豪格继进。时敌于右偏。伏兵甚众。因约我军入隘口。宜趋右偏。不趋右偏、而由正路入者。罪与避敌同。比入隘口。豪格独趋右偏。败其伏兵。追杀至城壕。余三贝勒不趋右偏。由正路入。击败敌兵。亦追杀至城壕。时阿济格所乘马被创死。正白旗纛额真康古礼、未至城壕。止于中途。多铎、以年幼。与莽古尔泰留后。值明溃卒来犯。两贝勒追杀之。又有敌兵一队。距城稍远、屯树林内。遂令左翼蒙古各旗往击。额驸恩格德尔、贝勒巴克、率扎鲁特、喀尔喀部落诸贝勒兵。不俟整队徐行。骤马而进。与敌兵接战。遂败归。巴克什吴讷格、及外藩扎鲁特部落贝勒色本、马尼、突入迎战。始击败敌兵。“
^ 福隆安,《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四十七人,物志二十七,索尼传记:“...三年从征明至燕京明宁逺巡抚袁崇焕等赴援列营于城东南,索尼奉谕传令左翼迎击,贝勒豪格先驰入阵,敌兵蹙之矢石如雨,索尼跃马突入东西冲击斩杀甚众,遂㧞贝勒于重围,明年正月大军至榛子镇城内无官守,索尼同文臣达海颁汉字诏谕降其民,复招抚沙河驿越日㧞永平与达海等,奉命执黄旗于城上以汉语遍谕军民皆归顺,二月班师随贝勒阿巴泰等率将士守永平...”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三函第十九册,天聪三年十一月:“二十日...左翼诸贝勒所攻之兵,乃是宁远都堂袁焕,锦州总兵官祖大寿军。贝勒莽古尔泰,分兵为三队,台吉阿巴泰、台吉阿济格及墨尔根戴青、台吉豪格率兵前进追杀,时明伏兵四起,前进之四贝勒兵,即行友击追杀。贝勒莽古尔泰、额尔克楚虎尔及随行军士、屡败明溃卒来犯。巴克什乌讷格、额驸苏纳率蒙古兵击败另外三队兵。”
^ 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辽师入卫纪事:“而公正在布阵,其祖帅正兵镇南面,副将王承等列西北,公与余扎正西,阙东面以待敌。拥众直突东南角,我兵奋力殊死战奴,奴奔北,见前处有承等兵,方立马无措,若承等合力向前,则奴已大创,不意承等徙阵南避,翻致奴众复回,径闯西面。一贼抡刀砍值公,适傍有材官袁升高以刀架隔,刃相对而折。公或免。时贼矢雨骤,公与余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得南面大兵复合,贼始却。我兵亦倍奋砍杀,游击刘应国,罗景荣,千总窦浚等,直追贼至运河边。贼忙迫拥渡,冰陷,淹没者无数。此一战也,自午至酉,麋战三时,杀贼千计,内伤东奴伪六王子,及西虏名酋都令。我兵亦伤亡数百。盖九边尚首虏,每以争割首级误事。公深鉴陋规,于未战之先,与诸将士约,惟尽歼为期,不许割级,故将士得一意剿杀,以获此胜。是晚收兵,直至二鼓方毕。”
^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一,崇祯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己酉...夕祖总爷票下四人自京来,言贼逼京城沙窝门外,与祖总爷相战,杀伤相当,袁祖两爷皆于甲衣上中箭,不至重伤云。稍慰稍慰。又得江差报,袁爷中二箭,祖爷中左手,张参将存善中八箭云。”
^ 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辽师入卫纪事:“二十日早,报奴大队分六股西来,公传令开营迎敌。先遣都司戴承恩择战地于广渠门,余随行间。公令余回,余不从。公又曰:“我有奏书二通,子可速回,为我料理。”且嘱勿再来。余还寺,即将奏疏阅发,遂披甲跃马,仍驰军前...其中军何副将问之曰:“旗鼓乃军中紧要官,何早间反令之回?”公曰:“彼署事官,兵凶战危,何忍相累?即兵马冻馁三日,而迫之战,亦非得已。赖主上威灵,诸公戮力,获此一捷,实出意外。”
^ 毕自严《度支奏议》卷九,袁督师兵缒发草料饮食疏:“…接报见督师袁崇焕一本,为乞给援兵一饱一燰,等事。”
^ 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辽师入卫纪事:“当蒙皇上颁发酒肉各数千斤,麦饼五万劳军。公先望阙叩谢,然后分发诸营,犹诣带伤诸将士所,一一抚慰。回时,东已白矣。”
^ 程本直《矶声记》卷一:“夫以千里赴援,餐霜宿露;万兵百将,苦死无言,而且忍馁茹疲,背城血战,则崇焕之心迹,与诸将之用命,亦概可知矣!”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五函第三十三册,天聪四年颁发满汉官员敕书:“天聪三年十月,往征明国。至天聪四年二月还宫之时,驻跸滦河三日,叙诸官战敌克城功,分别升职文书:...图鲁什,升游击为二等参将之缘由:...与护军同攻袁都堂军,镶黄旗护军二人阵亡,携其尸归...伊尔登,升二等副将为一等副将之缘由:往征察哈尔时,击破营于山岭之兵,夺其牲畜。再戍守辽东时,跟踪寻迹,攻破营于山崖之兵,遂杀三十人。前往南海,杀七船人,生擒三十人解来。去宫图时,徒步击溃一营败走之兵。汉儿庄之役,率先冲入。入境之日,冲入敌兵,即斩其参将,身受刀伤一处,箭伤二处,马亦被射伤。率先冲入袁都堂军,被射伤七处,重伤二处。北京城南之役,杀一官员,生擒把总一员。因在各地善战,是以擢升...色勒,升游击为三等副将之缘由:先于各地作战均骁勇,今又率先冲入袁都堂军,锁骨被射断。是以擢升...哈宁阿,升备御为三等游击之缘由:往多罗特时,引所获牛前来,有近百蒙古人来夺牛,即与之交战,马被射伤一处。往毁锦州城时,率先迎击塔山敌兵近五十人。至通州之日,击溃守桥兵,截获车载银一万三千两。率先进击袁都堂军时,手被砍一处,箭伤一处,盔伤四处,甲袖刀伤二处,马刀伤二处。攻青地方授兵,盔刀伤二处、马袖刀伤三处,马枪伤二处。又箭伤一处。因其戮力行间,是以擢升...鄂罗色臣,升备御为一等游击之缘由:率军击败汉儿庄两队步兵。在察哈尔俘获甚多。于战袁都堂军时,按方略进击,手伤一处,马伤一处。率先进击蓟州步兵,故擢之...乌赖,以备御升为三等游击。进击袁都堂军负伤,率进击蓟州步兵有功,故擢之。”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八函第四十六册,天聪六年正月:“叙征大凌河阵亡功臣,及倡先攻战有功诸将,并白身在前奋战之人,分别升赏...布颜图升为备御缘由:往征北京时,率先进击袁都堂兵,手被锤击。明马步兵自大凌河城出,立于台前,布颜图率四十人;先众进击之。敌兵进台守护。我徒步破台对城之一面,进攻杀敌,获马四匹。昔击败大凌河授兵时,偕鄂贝进敌至城壕。随阿济格贝勒进攻锦州,彼率纛进击,与敌交战,箭伤两处,拇指被砍断先时,以茂墨尔根年幼,由布颜图暂代牛录额真备御。茂墨尔根成年后,即还其牛录,以茂墨尔根为备御。以布颜图戮力行间,另擢为备御。”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四函第二十四册,天聪四年二月:“初十日,由遵化遗书云:二月初五日,汗与诸贝勒会审众蒙古兵,同袁都堂交战于都城南关东门时,为袁击败一事。”
^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十九:“外藩蒙古科尔沁部固山贝子,索诺木,满珠习礼弟、齐塔特之父。尝偕土谢图汗奥巴等,由辽河随大军征明入大安口,至遵化克其城,进围北京,卒于军。”
^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天聪三年十一月:“辛丑...收军后。 上召四贝勒入御幄。讯之。阿济格对曰。因豪格驰入敌军。曾令阿巴泰、从右偏进。鞭其马颈、不从。乃拥臣而来。阿巴泰对曰。敌兵众多。臣与豪格离散、诚然。若阿济格鞭臣马颈。使从右偏进之言、则无之。因自誓。 上命诸贝勒大臣会议。众议阿巴泰、与同旗豪格相离。罪一。违背众议、不从右偏进。罪一。应削贝勒爵。并夺所属人员。给与豪格。议上。 上曰。阿巴泰、非怯懦者。特以顾其二子。致延迟耳。朕奈何以子故、加罪于兄。因宥阿巴泰罪。以纛额真康古礼、甲喇章京郎球、韩岱等官。逗遛中途。削职罚赎。夺其俘获。以纛额真哈宁噶、俄罗塞臣善战。俱授备御。以额驸恩格德尔、及喀尔喀部落莽果尔岱等贝勒。自蒙古首先投诚。功大、免削职。仍罚赎。夺其俘获。以扎鲁特部落巴克、多尔济诸贝勒无功。尽削职。罚赎。夺其俘获。以所罚物一半、给巴克什吴讷格、令分赐同时迎战将士。”
^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天聪三年十一月:“ 戊申。上闻袁崇焕、祖大寿、复聚败兵。营于城东南隅。竖立栅木。因令我兵列阵。逼之而营。 上与诸贝勒、率轻骑。往视进攻之处。云、路隘且险。若伤我军士。虽胜不足多也。此不过败残之余耳。何足以劳我军。遂还营。”
^ 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辽师入卫纪事:“二十五,二十六日,奴陈兵于前战处,似进不进,盖欲疲我也。 二十七日,奴攻外罗城南面,城上下炮击退之。辽将于永绶,郑一麟营,炮药失火,兵立火中不敢退,公当即给赏,每人二十金。 二十八休兵一日。 二十九日,用乡导任守忠策,以五百火炮手,潜往海子,距贼营里许,四面攻打,贼大乱,随移营出海子。”
^ 福隆安,《钦定八旗通志》 卷二百九,忠义传:“台弼善。满洲正黄旗人。 姓扎库塔氏。世居噶哈礼璧翰之鄂里噶山。 天聪三 年。随大兵征明北京。 与明经略袁崇焕力战阵亡。恩赐骑都尉世职。视其秩赐金”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三函第十九册,天聪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闻我军击败后所馀之袁都堂军,即于城东南隅,安营扎寨。遂令我兵往攻。命兵列阵,逼近而营。汗率诸贝勒及少数随从,往视进攻之处,云、入处坚队。若我军士被伤虽然胜何益?总之,此乃溃散之兵,对于我等又何足为患?遂引军还。”
^ 程本直《漩声记》卷一:“於是乎不复逼京师而惟出没於海子、采囿之间以观我动静也。使宽从数日,崇焕不待步兵后到,吾知其可不劳我兵而力遁也。甯独良乡、固安可保无虞也,即永平滦州何至受其蹂躏若此惨也。而何天之不悔祸也?”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三函第十九册,天聪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大军驻营北京南苑。凡男女逃窜者,悉招至,给以告示,释之归。二十五日,自克遵化以来,所获马骡,按甲分给。昔分贝勒各取马三、驼二。每旗给马二十,以资旗内永无马匹者暂骑。”
^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天聪三年十二月:“乙巳。大軍駐南海子。凡男女逃竄者、盡招至。給與告示。縱之歸。丙午。 上命自克遵化以來。所獲馬驛。均賞兵丁。人各一匹。”
^ 余大成《剖肝录》卷一:“時有中官在圍城之中,思旦夕解圍,咎煥不即戰,而中官勳戚有莊店邱墓在城外痛其(蹂躏),咸謂煥玩兵養敵,流言日布,加以叛逆。”
^ 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卷一,崇祯朝畿辅死事传:“ 二十七日,敌转攻左安门,崇焕挥兵夺攻,具歼一头目。 上特召崇焕慰劳有加,赐玉带彩币六束,镇总兵祖大寿玉带彩币四余。大将各绯蟒一袭,户部给各军刍粟。崇焕初兼程赴援,步兵在后,意步兵至始合战。时百官士庶在围城内,刻不自安,亟思一战退敌,而不知军机方略,咸谓督师怯懦,甚者污与敌合而交谀满帅。”
^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天聪三年十一月:“戊申...先是、獲明太監二人。令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甯完我、巴克什達海監守之。至是還兵。高鴻中、鮑承先、遵 上所授密計。坐近二太監。故作耳語云。今日撤兵。乃 上計也。頃見 上單騎向敵。敵有二人來見 上。語良久乃去。意袁巡撫有密約。此事可立就矣。時楊太監者。佯臥竊聽。悉記其言…庚戌。縱楊太監歸。後聞,楊太監、將高鴻中、鮑承先之言,詳奏明主。明主遂執袁崇煥入城、磔之。錦州總兵祖大壽大驚。率所部奔錦州。掠奪民物。毀山海關而出。”
^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天聪三年十二月:“辛亥朔。大兵西趨良鄉。經海子而南。 上曰。諸貝勒可殿後。朕同兩大貝勒在前。且獵且行。”
^ 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辽师入卫纪事:“十二月一日,正在谴发等追摄,而忽报招公与祖帅。公等戎服趋命。酉刻,祖帅出,闻公已下召狱。随有内臣车应祥奉命谕辽东将士,将士放声大哭。从此人心惊惧,不复有固志矣。余时暂主旗鼓,非专司兵马,既不能力歼狂奴以赎公罪,又不能长扣九阍以白公心。遂于二日,护持敕剑符节回山海。初四日,辽兵惊溃而东。其前所守各州,县兵将,亦咸生猜忌,间有径自驱逐者。”
^ 汪楫《崇祯长编》卷二十九,崇祯二年十二月:“辛亥朔,督师袁崇焕总兵满桂黑云龙等,锦衣卫堂官召对逮督师尚书袁崇焕於狱令总兵满桂总理関宁兵马与祖大寿黑云龙会同马世龙施洪谟等立功。”
^ 程本直《矶声记》卷一:“独念崇焕就执,将士惊惶,彻夜号啼,莫知所处;而城头炮石,乱打多兵,骂詈之言,骇人闻听...此非群疑之误中,实敌间之密成。亦非崇焕之蒙冤,实天之不悔祸也。”
^ 汪楫《崇祯长编》卷二十九,崇祯二年十二月:“丁巳...大学士孙承宗疏言,辽兵东溃臣同督臣刘策命都司贾登科前往追谕,至邦均店,祖大寿报称本月初三日晚统领官兵在石河地方札营,夜了营火,於初四日丑时分布犄角前去冲杀,不料兵丁遥见营火相隔六七里标子迳往东走拦阻不住,众兵齐口说称应援京师连战大捷指望厚赏,谁想城上之人声声口口骂辽将辽兵都是奸细,故意丢砖打死辽兵三名,城内出来选锋砍死辽兵六名,彰义门将放拨的辽兵做奸细拿去杀了,阵亡者死而无棺,生者劳而无功,败者陞官,胜者误罪,立功何用,臣同副将,何可纲,张弘谟等,多方劝谕不从,臣等情愿回京待罪,众兵强挟,浑身是口难以自文容到前途细具衷曲先此塘报,臣谓辽兵之情原以危疑遂成愤激,而大寿等又惧更易将帅身且得罪,故遂为此...於事定克有济为此一面恭报以冀圣鉴焉。”
^ 汪楫《崇祯长编》卷二十九,崇祯二年十二月,祖大寿奏疏沙锅左安等门两战皆捷:“甲戌,总兵祖大寿疏言...二十日二十七日沙锅左安等门两战皆捷城,上万目共见何敢言功,露宿城濠者半月何敢言苦,岂料城上之人声声口口只说辽将辽人都是奸细谁调你来,故意丢砖打死谢友才李朝江沈京玉三人,无门控诉,选锋出城砍死刘成田汝洪刘友贵孙得复张士功张友明六人,不敢回手,彰义门将拨夜拿去都做奸细杀了,左安门拏进拨夜高兴,索银四十六两才放,众兵受冤丧气不敢声,言比因袁崇焕被拿,宣读圣谕三军放声大哭,臣用好言慰止且令奋勇图功以赎督师之罪,此捧旨内臣及城上人所共闻共见者,奈讹言日炽兵心已伤。初三日夜哨见海子外营火发兵夜击,本欲(拼)命一战期建奇功以释内外之疑,不料兵忽东奔,臣同副将何可纲张弘谟及参游都守竭力拦阻多方劝谕,人众势解收挕不来此时在臣不难即死自明,诚恐兵丁一散再集更难,且谕且行沿途禁约仍枭示生事者十数人,所过地方毫无骚扰,行至玉田...适阁部孙承宗总督刘策関院方大任各差官亦谕臣期复遵化在诸将莫不慨然,而众军齐言,京师城门口大战堵截,人所共见,反将督师拏问,有功者不蒙升赏,阵亡者暴露无棺,带伤者呻吟冰地,立功何用,即复遵化,皇上那得知道我们的功劳,既说辽人是奸细,今且回去让他们厮杀,拥臣东行,此差官所目击者,及到山海関,阁部孙承宗差总兵官马世龙賫捧圣谕将到传令札营於教军塲迎接,众兵眼望家乡齐拥出関,臣即止於関外欢喜岭,同所统官旗人等,听宣读毕皆痛哭流涕,举手加额,臣因众军感泣,谕之曰,辽兵素受国恩,颇称忠勇,今又蒙朝廷特恩宽宥,若不建功,何以生为众军闻言又复泣下务立奇功,仰荅圣恩於万一矣。”
^ 毕自严《度支奏议》卷十,遵旨查明援兵实数疏:“除祖大寿兵丁二万人。战马一万一千匹。费用不赀。倏忽东溃外…崇祯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具题。”
^ 汪楫《崇祯长编》卷二十九,崇祯二年十二月:“大学士孙承宗疏言,本月初三日通州城守者了见辽兵三五成羣纷纷东下,臣即令人招抚而鸟兽窜矣又初四日午时侦探人自西回始知祖大寿率全军东溃,并新至步兵两营,亦有尾之而去者。”
^ 《崇祯实录》第2卷,第72页:“十二月辛亥朔……,召袁崇焕、祖大寿、满桂、黑云龙于平台,崇焕方遣副总兵张洪谟等蹑■,闻召议饷,乃入见。上问以杀毛文龙,今反逗留,何也?不能对。命下锦衣狱。赐桂等馔,随太监车天祥谕慰辽东将士。”。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三函第二十册,天聪三年十二月:“十六日,大军自良乡县起行,趋北京城。时沈副将率兵六千,迎战於浑河芦沟桥。固遣右翼五旗兵进击,不移时,击败之,擒拿官一员,所获马匹甲胄,取其善者,?其劣者。大军行至距北京二十里外,见有明兵一营。命左翼五旗兵进击,不移时,又败之。是晚营於北京城西南隅。遣副将阿山、游击图鲁什,往视环城敌兵。阿山、图鲁什回告:我等执人讯之,供称北京城永定门南二里外,有满桂、墨云龙及麻登云、孙祖寿四总兵官领马步兵四万、结栅木、四面排列枪炮十重等语。我兵不可惮劳我等十旗行营兵列阵,呼喊齐进。阵斩明总兵官满桂、孙祖寿、副将、参将、游击三十馀人等,千总、把总无数。生擒总兵官黑云龙、麻登云及参将一人。明兵发枪炮如雨雪,我军进击无一死者,岂非天佑乎? 十八日,以阵获马匹六千,择其善者,先党给八大臣、众总兵官及副将各一匹。时诸臣奏云:蒙天眷佑,赖汗洪福,连败大敌,所获诸物,汗与诸贝勒不先择取...汗曰:“我命尔等攻敌,明兵枪炮发时,我为尔等心甚忧悔。幸蒙天佑,尔诸臣并未被创,击败敌兵,虽加赏赍,我犹以为不足也。”论毕,汗只取劣马一匹,为首大臣,各赐良马一匹。诸备御及旗长,各赏马一匹,其馀马匹等照甲分给之。”
^ 文震孟(1574年-1636年)《文文肃公日记》卷一,崇祯二年: “十二月十六日。雪止。闻今日四帅出师。又闻申甫兵溃于芦沟桥。十七日。五鼓即闻炮声不绝。心甚惊疑。俄而贺战胜者相属以路几悚。虏只骑不还矣。城中人气回。贵贱皆欣欣快舞。十八日。往朝中。犹以为胜负相当也。午后始知其确。满桂、孙祖寿皆被杀。未曾杀一虏。而我师歼焉。为之短气。为之心战。然而士大夫怡堂如故。即小民亦皆帖然。此不可解。晤钱中堂。明日复欲出矣。迷人不悟。可叹。可叹。过孟长。后刘念臺京兆出城掩骼。云三万余尸而百姓不与焉。”
^ 毕自严《度支奏议》卷十,崇祯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具:“通蓟密镇折色通融支用疏,蓟辽总督刘策题为钦奉圣谕事奉圣旨知道了遵城既无劲虏陷将犹可招徕刘策著即调兵收复,粮饷照常接济该衙门知道。又该蓟辽总督刘策题为擒获首逆等事,奉圣旨这擒获首逆张万春王允中张斗光即便招审正法枭示,金日观委署路将查果称任即与实授新推另用乡民刘守约量行奖赏,该路四提具复...又该蓟辽总督刘策题为马松二路已平等事,奉圣旨该协二路悉平遵城恢复事亟宜料理,关门有旨协图调兵五干速发并新饷暂借济...惟是总督刘策直以恢复遵城为己任则蓟镇兵饷亦宜亟为接济...曾议密镇解银二万两以济蓟镇之急今蓟饷新领三万尽可支撑行粮盐菜则密镇应解蓟镇二万亦似足为遵城恢复之用。”
^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一,崇祯二年十二月:“三十日庚辰,晴。徐副总亦送羢羊二靷、蓟酒二樽,送帖回谢。刘策一本:自逆奴突犯,而叛酋张万春、王元正等相率归降。如马兰之大安、宽佃、黄崖、石门,松棚之洪山、龙井,以至汉庄俱为奴有,甚且陷遵阳而盘据之矣,甚且诸逆俱受伪官而分守其地矣。遵城用事者乃原任兵备马思恭也,职已先通密书,令之内应,惟有招抚以渐图之而已。于时出示招安板刻四布,密授原任总兵张世显督兵先进,大张旗帜,未几而献城之叛酋王元正、王宗尧、王允中、张斗光、刘玺、张万春等俱相继而就缚矣。洪山口假官柴通闻职招谕,遂率健丁二百余名弃甲来归,即令立功赎罪云云。”
^ 觉罗勒德洪《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之五,天聪三年十二月:“戊寅,参将英俄尔岱自遵化奏云:皇上所抚石门驿、马兰峪、三屯营,大安口、罗文峪、汉儿庄、郭家峪、洪山口、潘家口及臣等抚滦阳营十一城,俱叛。密云总督、蓟州道合兵夜至遵化,四面夹攻,我兵出御敌兵,斩杀甚众,敌遂却。次日,敌以马兵列阵,我兵复出欲战,敌旋奔入步兵营,止杀其殿后兵五人,生擒答应官一员,敌兵夜遁。翼旦,我兵追蹑其后,斩马兵百人,步兵千余人,随遣人赍书,谕所叛十一城。内罗文峪、三屯营、洪山口、汉儿庄、滦阳营五城复降,其六城仍叛。然不足为我忧也。”
^ 张廷玉《明史》卷二四八列传第一百三十六,刘策传:“崇祯二年夏,起故官,兼右佥都御史,总理蓟、辽、保定军务。大清兵由大安口入内地,策不能御,被劾。祖大寿东溃,策偕孙承宗招使还。第二年正月与总兵张士显并逮,论死,弃市。”
^ 鹿继善,《后督师纪略》卷二,崇祯二年十二月:“(孙承宗)随于沿途发步兵六千,令星夜驰援,随令沿途堵剿。又於关门令署镇臣朱梅、道臣王楫,选发马步兵七千二百馀员名,又宁前道臣孙元化发进马兵一千名,及他不食粮官丁愿从征自效者,通前共足一万五千之数,已令马世龙督押,星驰西行。又调夷汉丁四百,及大寿发进前屯步兵一千八百名,亦即星发。除前发一万五千之外,又发马兵二千余名...遂下教世龙曰:「闻大将军入蓟,而虏之大营在通州北,一枝抵遵化,而我之步兵方至丰润、玉田,其马兵侯大将军之入蓟也...世龙过通州,捉坝上虏哨于高碑店,缚之,而以所领马兵数千,循環一夜,声曰十万,凌晨纵其人去,虏遂拔坝上营归遵。世龙入对后,奉命守蓟,自是而京师解严。”
^ 陈仁锡《无梦园初集》卷一山海纪闻,纪奴入犯:“高勋、俞冲霄十二月廿七日蓟州城南五里桥之战,方从东来,不及进城,贼还西去,猝然相遇,杀贼甚多,后虽反风自伤,贼终以此不敢犯蓟。”
^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天聪三年十二月:“是日,上与大贝勒代善、莽古尔泰、贝勒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杜度,率护军及火器营兵五百名,往视蓟州情形,会有山海关步兵五千来援蓟州,距城二里许,与我兵遇。敌兵不及入城,遂立营,环列车盾枪炮。诸贝勒亲率兵冲入,悉歼之。方击敌步兵时,命代善指挥左翼四旗护军,攻其东面。上亲指挥右翼正黄正红镶红三旗护军,攻其西面。正红、镶红旗护军,规避退缩,不进攻所当敌垒,额驸杨古利率御前内大臣侍卫等,及正黄旗护军,攻入退避之处,败之。上命以两红旗规避各官赎罪之物,尽给杨古利,令分赏进攻诸将士。是役也,杜度伤足,阿济格所乘马被创死,游击额尔济格、吴尔坤被创卒”
^ 《清太宗實錄》卷十三,天聰八年正月:“二十八日,遊擊祝邦成之妻,因其夫攻薊州時陣亡,家無子嗣,到吏部稟告情況,要求免除丁差,多爾袞同意,向汗奏報。汗念其夫之功,命免八丁,而且規定:“以後凡有功之人,已故而無嗣者,準免丁之半,待其妻故後,仍令出差。”
^ 福隆安,《钦定八旗通志》 卷二百九,“觉罗阿赖满洲镶黄旗人景祖翼皇帝之曾孙也天聪三年十二月太宗文皇帝征明阿赖率兵五百名往视蓟州遇明山海关步兵五千来援奋勇力战阵亡恩赐骑都尉世职”
^ 福隆安,《钦定八旗通志》 卷二百九,“觉罗喇达满洲正黄旗人天聪三年从太宗文皇帝征明大败明兵于都城进攻蓟州力战阵亡八年恩赐佐领世职”
^ 福隆安,《钦定八旗通志》 卷二百九,“额尔机根满洲正黄旗人姓舒穆禄氏英诚武勲王扬古利之族孙也初以军功授云骑尉天聪二年从大兵征明克锦州城论功加授骑都尉三年十二月从太宗文皇帝率兵五百名往视蓟州遇明山海关步兵五千来援额尔机根力战阵亡八年恩赐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三函第二十册,天聪三年十二月:“...各行营兵渡三河而营。汗率两大贝勒和护军及炮兵,往观蓟州城情形。时有明步兵五千,自山海关来授蓟州,追至距城南二里外处。明兵见追,不及入城,遂立营,排列车楯枪炮以待。我军冲入,尽歼之。是役也,游击乌儿坤、游击额儿济格阵亡。二十八日,营於蓟州。”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五函第三十三册,天聪四年颁发满汉官员敕书:“天聪三年十月,往征明国。至天聪四年二月还宫之时,驻跸滦河三日,叙诸官战敌克城功,分别升职文书:...拉泰原无职,因於蓟州之役阵亡,以其子额色图为备御...蒙古人桑石原无职,因戮力行间,又与蓟州步兵并战,手伤致残,授为备御。”
^ 鹿继善,《后督师纪略》,卷五:“其各將鄭一亨、汪子净、石柱國、劉鎮華等兵,已分發冷口等邊,而謝尚政、鄒宗武、吕鳴咸、高勛、俞冲霄,當以量發大安、董口。”
^ 周文郁,《边事小纪》卷四,刘将军事实:“(崇祯二年)十一月,即有奴入大安之报。督师(袁崇焕)入援,以兴祚新至,不同行。十二月枢辅孙公(承宗)奉命来关,兴祚与其弟兴贤谒于关西红花店,时已领宁前孙副使(元化)所拨兵八百余,令其西援者。人或因其援而疑之,兴祚亦自疑不敢进。枢辅乃发同郑一亨之一千八百,靳国臣之夷丁三百,暨随行张汝行之四百,王承胤、石国柱之三百,合之为四千,以护永平及建昌一带。而永平道又以兵多费饷欲驱散之,枢辅屡谕不从,于是乃以以郑一亨守丰润,以兴祚合台头营王维城、太平路将陆自强、建昌路将马光远、永平道中军程应琦杀贼于青山营、冒儿头。时诸将合兵于太平路,共二千余,而兴祚以维城当其南,应琦当其北,自挑精健夷汉丁八百当中路,仍以光远步兵枪炮手伏贼之后,遂以(十二月)二十九日衔杖疾走,以除日未辨也,入砍贼营,盖兴祚以夷语夷帜贼莫能辩,加以维城等兵奋勇继至,当阵斩获五百九十二级,而先获十一级,马骡称是。贼尽弃所掠妇女辎重而去。及兵收永平,维诚等各归信。庚午元旦,兴祚方入永解验,至两灰口,陡遇贼数千骑,以驮马逸,不及甲,箭衣力战,自卯至申,杀贼无算,无何,中流矢死。贼得兴祚尸,驮归老营,于广众之前,剖胸裂肠,快泄其愤。而兴贤亦以掳去。是役也,兴祚以八百骑,当奴万许,恶战搏杀,斩级六百有奇,诚东事以来未有之战。且终能捐躯死敌,以成归正初志。谓非东人第一忠勇不可也。”
^ 142.0 142.1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二,崇祯三年正月:“昨据永平拨报,东虏(十二月)三十日到丰润。又有火牌报刘副将在太平府斩首五颗。昨二更又报东虏在滦河西下营云。部道镇进议出牌戒严,城守号令,枭斩法规。出府看城,有报刘副将斩首百十余级。孙阁部见报喜甚,山海不久,被虏之众望东兵不啻大旱时雨。看此奴众乘胜东来,正遇西援奋兵,机轴适当其可,或者天遣奴众送死以内辽人心事也。午时刘副将报称三十日五更在路西北板桥斩首四百颗,截回人畜甚众。赏红二匹,分付刘副将兵宽(缺)相机持重,不可恃胜轻进。未时有永平道(缺)官飞讨火药、银子、救兵,说虏奋二千名,在河西伐树作梯,有攻府情形。蒙分付:祖大将军到即西援。二更报虏在抚宁西二十里。”
^ 觉罗勒德洪《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六,天聰四年正月:“壬午大軍發自灤河辰刻至永平十旗兵環城立營。 上率諸貝勒環視攻城處。是夜、前哨圖魯什、擒一人來獻。其人言有劉興祚者自滿洲逃出從山海關與袁崇煥同來永平率所攜滿洲十五人。及蒙古兵五百人欲往守沙河因軍中馬二十匹疲乏。於永平營內易騎以行聞滿洲大兵將至永平。遂不赴沙河。直趨近邊之太平寨適遇喀喇沁蒙古載所掠之俘。途次會食劉興祚襲斬五十級令我等二十人攜二十級。赴城中兵備道鄭國昌處請賞。我乃永平營兵隨劉興祚來、取所換馬匹者。於是 上集諸貝勒大臣諭曰朕思擒劉興祚勝得永平彼忘朕格外恩養詭計潛逃被 上天譴責。仍為我擒。未可知也。遂遣貝勒阿巴泰、濟爾哈朗、率官八員。(各)兵五百人。星夜往擒之”
^ 鹿继善,《后督师纪略》卷二:“先是,十四日,公遇馬世龍於紅花店,調山海兵而西,副將劉興祚同弟興賢叩馬首。公下車慰之曰:「遲爾十年矣,來何暮?」而興祚感激,許以馳驅。祚,遼人,舊陷□,即□中所稱「劉愛塔」者。公前督師時,解帶金為牌以招之,未得遽來。適從東江來,統所部兵千二百人入關進援,而眾疑其新至自(虏)中,即祚亦自疑,不敢進。公乃發同鄭一亨一千八百、靳國臣之夷丁三百從行,張汝行之四百、王承胤、石柱國之三百,合為四千,以護永平。永平道鄭國昌又以發兵如止救永平,而不救建昌,則建昌危而永平亦危來報,公即檄令興祚督同王承胤等,剿堵東協夷(虏)。如(虏)未出口,豈稱寧謐,務使(虏)夷撲滅,寧固關西。後西行,仍催督鄭一亨合寧馬步互用,犄角萬全。又檄興祚等相機剿禦...乃以劉興祚合臺頭營將王維城、太平路將眭自強、建昌路將馬光遠、永平道中軍程應琦殺(虏)於青山營 帽兒頭,時諸將合兵於太平路,公二千餘,而興祚以維城當其南,應琦當其北,自挑精健夷漢丁八百當中路,仍以光遠步兵槍砲手伏(虏),之後遂以廿九夜三更,銜枚疾走,以除日未辨色入斫(虏)營。蓋興祚為東語東幟,(虏)莫能辨,加以維城各兵,奮勇繼至,當陣斬獲五百九十二級,而先獲十一級馬駝,稱是(虏)盡棄所掠婦女、輜重而去。及收兵太平,維城等各歸信地,至元旦,興祚方入永解驗。至兩灰口,陡遇(虏)數千騎,以馱馬逸不及甲,箭衣力戰,自卯至申,殺(虏)無算。無何,中流矢死,興賢以擄去。是役也,興祚以八百騎,斬驕(虏)六百有奇,而終能捐軀死敵,以成歸正初志,可謂東人第一元功也,亦可謂東人第一大忠。公初冒群疑而用之,每語興祚未嘗不亟歎忠功也。公疏請優恤,有旨恤從優,廕其子大縉錦衣衛指揮僉事世襲。初寧前道詳請并恤其弟興賢,公特疏興祚,以興祚兄弟初見紅花店,謂興祚攢眉有死色,興賢終當為(虏),每為人言之,至是知其面無死法,竟不入疏。偵人來,興賢果在(虏)中。後興賢以書招興治,致江東慘殺之禍,而劉氏一門遂盡,人莫不異公之識云。是役也,可當幾大捷,而敘不及鎮道。”
^ 觉罗勒德洪《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六,天聰四年正月:“癸未。黎明貝勒阿巴泰。濟爾哈朗、追及劉興祚見興祚引兵趨山海關阿巴泰馳圍其城濟爾哈朗追躡其後陣斬興祚并殲眾兵生擒其弟劉興賢。軍士褫興祚衣、裸而棄之。興祚故交巴克什庫爾纏、見興祚屍殮以衣。奪軍士被覆之。裏以蓆瘞焉。時陣斬興祚事聞。 上曰。興祚負我厚恩而逃。既被 天譴。為我所殺可取其屍來。與眾觀之。遂舁至。碎其屍以狥。”
^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二,崇祯三年正月:“六日丙戌,晴。祖总兵领大兵西援,诸将官皆出饯。今日仅宿红花店云。夕闻刘兴祚被贼杀死,其侄子收败卒还到西关里云,不胜惊叹。贼奴渐逼,闪报日闻,罔极罔极...六日午时同部道孙爷上城阅看一遍,刘副将营内逃出兵报称,刘副将阵亡,亲身中二箭二刀,驮尸于马上去。孙爷即回府,唤报人诘问遇贼始末。报称,虏拿住永平中军,问信知刘副将所在,挑四千精骑追围,刘副将下马先射,死义,虏伤甚众。”
^ 汪楫《崇祯长编》卷四十五,崇祯四年四月:“己酉,補敘羅嶺功邢咸周文郁各加一級劉興基許得功等二百五十七員照例陞賞有差。”
^ 张廷玉《明史》卷二百五十列傳第一百三十八,孙承宗传记:“三年正月,大壽入關謁承宗,親軍五百人甲而候於門。承宗開誠與語,即日列其所統步騎三萬於教場,行誓師禮,群疑頓釋。時我大清已拔遵化而守之。是月四日拔永平。八日拔遷安,遂下灤州。分兵攻撫寧,可法等堅守不下。大清兵遂向山海關,離三十里而營,副將官惟賢等力戰。乃還攻撫寧及昌黎 ,俱不下。當是時,京師道梗,承宗、大壽軍在東,世龍及四方援軍在西。承宗募死士沿海達京師,始知關城尚無恙。關西南三縣:曰撫寧、昌黎、樂亭,西北三城:曰石門、台頭、燕河。六城東護關門,西繞永平,皆近關要地。承宗飭諸城嚴守,而遣將戍開平,復建昌,聲援始接。”
^ 觉罗勒德洪《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六,天聰四年正月:“(癸未)是日欲乘夜攻永平。命副將阿山葉臣、選部下猛士二十四人同往。瀕行。 上召入御幄諭之曰。攻城時登梯。須令四人先登。每旁各令二人立。次令四人速登。又次令十六人絡繹而登。繼則爾阿山葉臣親登。其後令每旗官一員。率兵一千助之。一一指授竝示以應攻之處。遣之”
^ 觉罗勒德洪《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六,天聰四年正月:“甲申寅刻。我軍列梯牌攻永平城。城內發火礮藥箭。黑夜交戰。俄而城上火藥暴發敵兵在北面者皆被焚傷。我兵遂乘勢登城。黎明 上下令軍中曰。敵兵不降者殺之。歸順者毋妄殺。於是戮其拒戰者其未出戰者皆收卹之令眾軍環立城上以待天明城中兵備道鄭國昌知府張鳳奇推官羅成功皆仰藥死同知魏君謨參將楊春革職武官焦慶延越城逃知縣張養初戶部郎中陳此心、革職太僕寺卿陳王廷、兵備道白養粹、行人崔及第、戶部主事白養元、知縣白珩、遊擊楊聲遠、永平衛掌印陳清華、盧龍衛掌印王業弘、東勝衛掌印陳延美、革職副將孟喬芳、楊文魁、參將羅墀、都司高攀桂等皆降。及天明。 上命巴克什達海、及愛巴禮、甯完我、索尼、白格、喀木圖、穆成格、遊擊高鴻中、陣獲總兵官麻登雲等。執黃旗於城上遍諭官軍百姓。俱令薙髮。諭畢遂以黃旗與之而回。復遣貝勒濟爾哈朗、薩哈廉、率文臣達海等宣令。勿殺城中官員。官民俱令薙髮。察驗倉庫。兩貝勒既入城。止公署。歸順各官悉來叩見。”
^ 汪楫《崇祯长编》卷三十,崇祯三年正月:“甲申,大清兵破永平...大清元帅至东岳庙故縂兵麻登云侍侧...鼓吹而入,授养粹廵抚...命养粹等核郡县仓库得银二万二千余两,粟六千余石荳三千石刍万束,以诸降人言之各兵焚掠於是城中各输金帛。”
^ 152.0 152.1 152.2 汪楫《崇祯长编》卷三十七,崇祯三年八月:“樞輔孫承宗請卹殉難諸臣...永平之陷道臣鄭國昌全家自縊,灤州知州楊燫作詩一律自縊,國昌中軍程應琦隨國昌而死其妻赴告道衙與國昌之妻同死,楊武營參將楊春禦敵死,中軍呂鳴雲趙飬忠俱城上被射死,車左營千總羅峻并其兄生員某力戰死,盧龍縣教諭趙允殖率諸生守城死武舉正科唐之靖同妻冠帶焚香西向再拜死,東勝衞指揮張國翰同妻死,鄉兵中軍房應祥城上禦敵死,經歷薛敷寬奉差未回其妻宋氏并二子主僕七人俱自縊,永平紳衿則中允廖汝欽禦敵死,同知楊爾俊義不削髮罵敵死,守備張繼光禦敵死,生員韓原洞上城禦敵大罵而死,周祚新馮維京胡赴鴻胡光奎田種玉俱全家自縊,羅圻羅世傑田士俊周士魁劉可足李文燦劉安圻武生張洪鸞谷時進管聲元楊時泰丁應鱗俱禦敵被射死,其灤州生員郝冲同妻劉氏以城陷自縊,遷安鄉官郭鞏妾石氏自縊,鄉民高應觀妻侯氏劉聲遠妻楊氏劉承教妻張氏王惠民妻沙氏俱不受辱死,祈賜確查優卹以勵人心”
^ 觉罗勒德洪《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六,天聰四年正月:“丙戌上移營於永平東門外山岡。令軍士擐甲冑環列。城中歸順文武各官及生員等、皆朝見。革職兵備道白養粹奏云。臣等跪拜。乃朝見 皇上之禮。茲當再拜。以謝不殺之恩。復叩首。 上以所服黑狐裘賜養粹。又賜率先歸順官五員。各貂裘一襲戶部郎中陳此心奏云。臣前祈 皇恩、放還故土。今荷 皇上恩養。臣雖病劣感 皇上不殺之恩。自當竭力圖報。臣今已絕去志矣。 上曰。朕允汝歸者、非謂汝病劣也。如果病劣。何以現居職官。因汝言父母年老。故許汝歸省。今汝欲留、則留可也。於是令眾官及生員人等退 上率諸貝勒入城環視東街出東門城中官民咸擁道環跪懽呼萬歲因留貝勒濟爾哈朗、薩哈廉、統兵一萬守城 上率大軍向山海關進發。是日。鎮守永平兩貝勒、察明城中倉庫擢道員白養粹為巡撫。管理永平所屬地方。以革職官孟喬芳、楊文魁、為副將。簡閱兵丁。其本城汛兵。給與馬匹甲冑弓矢令喬芳文魁領之。他處援兵。收其軍器。各放還原籍於是明眾兵俱遁入昌黎縣”
^ 觉罗勒德洪《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六,天聰四年正月:“戊子。貝勒阿巴泰岳託豪格率副將孟喬芳、楊文魁、遊擊楊聲遠及兵四百人。自永平來見。 上令新入伍漢兵。各綴白布於背。書新兵字樣。駐 御營外。召喬芳、文魁、聲遠進見。 上命巴克什達海傳諭曰。朕不似爾明朝之君。與臣下情意隔絕。凡我臣僚。皆令侍坐。各吐衷曲。飲食同之。三人奏曰。臣等在明國、不但不能進見朝廷。即親近之臣。亦難得見也。因命酌以金巵。 上出行幄。觀新漢兵。諭曰。若輩不耐寒。甚苦野處。可令棲宿莊村。乃命八旗礮手兵。同赴莊村居住”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四函第二十一册,天聪四年正月:“是日,检阅兵丁,其本城泛兵,给与马匹甲胄弓矢,交杨、孟二副将领之。其外来後兵,尽收其军器,只身放还原籍。其遣回之兵往昌黎攻战,使昌黎得免。”
^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二,崇祯三年正月:“祖总兵提获从永平逃出剪发汉人一名,口称永平初四东北炮震倒城,人不敢守,虏众入府,郑道爷、府县官俱自尽,地方未杀人。初五四王子行香,止杀一放火马夫等语。上台俱不信,以为奸细尚在,穷究未的。闻说总兵黑云龙、麻登云降虏,满桂逃亡未寻云。”
^ 汪楫《崇祯长编》卷三十,崇祯三年正月:“除夕前一日 大清兵于豊润城南连设三营沙河驿参将王承胤率兵迎御不利奔至迁安县欲为城守计知县黄运泰以乏饷辞承胤不淂已仍回沙河东北下营是日,大清兵至驿原任游击卜文爌迎附”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三函第二十册,天聪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台吉岳托、台吉萨哈廉、台吉豪格率每牛录(护)军五人、每行营兵十人,径图永平城。”
^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天聪三年十二月:“丁丑。遣岳託、薩哈廉、豪格三貝勒、率精兵四千前行。往圍永平。遂克香河縣。時沙河驛有蒙古五百人。聞我兵至。出奔山海關。我兵追及之。蒙古據山崖立寨。我兵步登。悉殲之。”
^ 福隆安,《钦定八旗通志》 卷二百九,忠义传:“觉罗鄂博恵,满洲镶红旗人景祖翼皇帝长兄之曾孙也,天聪四年从大兵征明取永平至沙库山与据守之䝉古兵拒战中创殁于阵,恩赐佐领世职。”
^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二,崇祯三年正月:“五曰乙西,晴。平开门谕:进见诸将勉令先发几营西行,一以示先声,一以救抚宁孤城。有靳游击国臣、王游击承胤在沙河驹西被虏冲发,伤损甚多,初四回关。王承胤差人报见在张家谷,闻刘副爷亦被赶发,未知的否。有沙河驷原任卜都同率民兵守城,今尽顺虏云。虏贼渐进,每闻不吉之报,闷如之何。”
^ 觉罗勒德洪《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六,天聰四年正月:“己丑,先是鎮守永平貝勒濟爾哈朗、薩哈廉、以書招降永平所屬州縣。至是臺頭營副將王維城欲降。遣張國良來請劄付令旗。給之。鞍山堡千戶錢奇志以二牛來請令旗郤其牛。令巡撫白養粹、給以招降書并令旗遣之。遷安知縣朱雲台以降表至給以知縣劄付。併招降書。遣之。灤州革職守備李繼全來歸令繼全仍為守備。陞州同張文秀為知州建昌參將馬光遠來歸擢為副將。...鎮守永平貝勒濟爾哈朗、薩哈廉奏言...至臣等料理諸事、於十三日內可畢。附近各城。已遣人招降。臺頭營副將以降書至。臣等仍給以副將劄付。並諭令薙髮。遷安縣亦降。聞有革職尚書一人。已傳令來見。”
^ 汪楫《崇祯长编》卷三十,崇祯三年正月:“甲申,大清兵破永平...遣使聘迁安原任兵部左侍郎郭巩,巩遁絷其家口至(北京),大清元帅寻东行留兵偕诸降人守其地”
^ 汪楫《崇祯长编》卷三十,崇祯三年正月:“遷安原任兵部左侍郎郭鞏逃入京乞師自述有卻聘書帝問其書云何鞏錄呈兵部梁廷棟劾其稱大金非法命下獄論死久之減戍廣西”
^ 鹿继善,《后督师纪略》卷三,崇祯三年正月:“又以大壽相機為灤州防禦,蓋是時灤州知州楊燫來請兵,公既檄大壽,仍令燫鼓率紳衿,合鄉兵以守。蓋灤州城小而堅,額設食糧,壯丁千餘人,只合城中大姓可守。無奈大壽兵未到,而大姓敓門出,城中搶庫而亂。燫作詩一律,自刎死,大壽兵不及入,而叛人迎(虏)據城。”
^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二,崇祯三年正月:“十日庚寅,...至晚会府。孙镇私书内“虏兼程攻永平,永平放炮震城,人散不守。部道府县官死之,士庶尽降。乡官偷生,白乡官受伪署永平道。滦州高经略(曾任辽东经略高第)先逃倡乱,家财妇女被抢,一州居民打夺一空,乐亭县亦然。京东一路强凌众暴,甚于逆虏。看来此日时势,当将兵西援东回,识者危之。今不然,麻黑二总兵顺虏,西兵杀伤殆尽,各处援兵无一足恃。不惟圣上见辽兵回悔悟,朝野皆知辽将之冤。且又永平大府,无兵忽失;抚宁小县,辽兵守住。若大捷声扬,虽堵截亦功矣。又兼满桂逃亡,缉寻不着,桂诬辽陷辽,今已天报之速,辽将兵心事不辨自明。禀上太太,放心莫虑。预报平安,当留此以为后日左券。俟有大捷,另行飞报”。”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四函第二十一册,天聪四年正月:“迁安县知县朱云台赍降书至,给以知县扎付并招降书令旗;遣之。闻苏布迪入边掳掠归降汉人。二贝勒遣人致书曰:二贝勒致书於苏布迪。为何杀掠我降 民?尔一表人才,而来犯无敌。实尔先启衅端矣。我绝不轻贷,命将所掳妻子,尽送还原籍,尔等亦永返家,否则严惩不贷。栾州革职守备李继全来降,十一日遣之还,乃令李继全仍为守备。升原州同张文秀为知州,遂遣之。该人报称:村中光棍等,皆行抢掠,所掠仓粮有一万九石,库银有二百四十五两。”
^ 汪楫《崇祯长编》卷三十,崇祯三年正月:“戊子,大清兵别一军攻迁安迁安破滦州闻之恟甚知州扬燫自缢城民设香案出迎”
^ 觉罗勒德洪《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六,天聰四年正月:“癸巳,鎮守永平貝勒濟爾哈朗、薩哈廉奏言。灤州知州遁去州同率眾來降建昌參將於十二日亦率眾官及革職參將。二人來降。又獲金銀緞帛布疋諸物其喀喇沁部落蘇布地仍前擾我降民。聞即來朝見。伏乞 皇上嚴諭之。丁酉。命固山額真納穆泰和碩圖、圖爾格、顧三台、各率本旗兵駐防灤州 上諭曰。汝等往視情形。若城內人民効順。便可入城儻猶抗逆。以計圖之。不可圖、則以梯攻。如城中兵力尚強不得遽攻。當即還師。諭畢。令眾軍居後。遊擊高鴻中、庫爾纏率十人先往誘令開城。隨麾大軍入。我軍既入城。分城中房舍滿洲漢人、各居其半。籍城中庫銀四百七十兩。倉糧一萬九石”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四函第二十一册,天聪四年正月:“十三日,迁安县知县一人、指挥一人、典史一人来降。 十四日,给朱知县札付云:全国汗敕曰:“朱云台,尔原系迁安县知县,因率众来降,仍为知县。尔须竭诚书职,善则复行擢用,勿负我意。” 指挥李印宗及留守城潘玉昭、徐贵引三人等,合给一札付云:金国汗敕曰:“李印宗、潘玉昭、徐贵三人,原系迁安县指挥。念前来归降乃仍授原职。尔等须竭诚尽职,善则复行擢用之,用(勿)负我意。” 给严典史扎副云,金国汗敕曰:“严恭,尔原系迁安县典史。念随知县来降,仍授原职, 善则复行擢用,勿负我意。” 十五日,开知府仓库,谭泰、库尔禅、索尼、鲁克依、鲍副将、宁生员等人,前经察验报银两万两,已交付谭泰;知县库银五千两,令交付库拜。”
^ 鹿继善,《后督师纪略》卷二,崇祯三年正月:“方誓大壽師,西發出城三十里,而(虏)陷永平,相次陷遷安、灤州、建昌,四掠無忌,又圖闖關門。公乃檄調大壽急旋師關門,以相機戰守”
^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二,崇祯三年正月:“十日庚寅,...至晚会府。孙镇私书内“虏兼程攻永平,永平放炮震城,人散不守。部道府县官死之,士庶尽降。乡官偷生,白乡官受伪署永平道。滦州高经略(曾任辽东经略高第)先逃倡乱,家财妇女被抢,一州居民打夺一空,乐亭县亦然。京东一路强凌众暴,甚于逆虏。看来此日时势,当将兵西援东回,识者危之。今不然,麻黑二总兵顺虏,西兵杀伤殆尽,各处援兵无一足恃。不惟圣上见辽兵回悔悟,朝野皆知辽将之冤。且又永平大府,无兵忽失;抚宁小县,辽兵守住。若大捷声扬,虽堵截亦功矣。又兼满桂逃亡,缉寻不着,桂诬辽陷辽,今已天报之速,辽将兵心事不辨自明。禀上太太,放心莫虑。预报平安,当留此以为后日左券。俟有大捷,另行飞报”。”
^ 汪楫《崇祯长编》卷三十,崇祯三年正月:“戊戌 大清兵留永平滦州迁安诸处,总理马世龙会集诸将,以敌方专力于东祖帅与之相持未下我当轻兵袭遵以成夹击之势由蓟而遵由遵而三屯与祖帅约期会战使之首尾不顾庶奇功可建三城有克复之机,副将官惟贤参游陈维翰张奇化李居正王世选王成李益阳张士杰等,皆挺身愿行,世龙于是选诸镇精锐委惟贤等统之而发,是日至遵化西波罗湾地,城中大清兵及插部合营迎敌,前锋奋勇鏖战,大清收兵入遵城,后队乘势齐至城下城上矢石如雨不能前进,大清复整兵而出彼此各以火炮火箭相击互有损伤,副将官惟贤游击张奇化为流矢所殪,至戌时始俱收兵,各镇兵皆驻石门台头间”
^ 张廷玉《明史》卷二百七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九,官惟贤传记:“崇祯改元,惟贤至,用为山海北路副总兵。二年冬,京师有警。惟贤入卫,总理马世龙令急援宝坻、漷县。明年正月九日,大清兵自抚宁向山海。翼日,至凤凰店,离关三十里列三营。惟贤与参将陈维翰等设两营以待,合战,互有杀伤。已,大清兵返抚宁,世龙令惟贤率维翰及游击张奇化、李居正、王世选、王成等往袭遵化。至城西波罗湾,城中兵出击,前锋殊死战。大清兵收入城,后队乘势进攻,城上矢石如雨。寻复遣兵出战,惟贤陷阵,中箭死,士卒杀伤者三百余人,奇化亦战殁。”
^ 觉罗勒德洪《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六,天聰四年正月:“戊戌。鎮守遵化貝勒杜度奏報。明馬兵五千、來攻遵化。擊敗之。殺明副將一員。獲駱駝五十。馬一千四百七十”
^ 汪楫《崇祯长编》卷三十一,崇祯三年二月:“总理马世龙以石门之战副将官惟贤游击张奇化力战阵亡所伤止三百馀人,而长安讹传损兵万计,请差官先查在蓟兵马并攻遵之日有无折损多兵,并严饬宁夏固原甘肃临洮诸处边兵并来昌胤刘光祚等兵速来听调以资驱遏帝报闻”
^ 汪楫《崇祯长编》卷二十九,崇祯二年十二月:“京营戎政兵部右侍郎刘之纶疏言:臣曾措贷数百金,密与游击卫天中、赵瓒、汪士震等制练火器,以防城守之疏。今见制木西洋大炮一位,小器百余位。大炮远从南来,防守护送费议止万余,以百金之木西洋代之,功用相等,斯不亦便利于国乎?是臣未受任时已思及之矣。自受简命以后,又得深谋远识如金火器、许臣虎等造独轮火车、偏箱车、兽车,三日之后,约有七八辆,奇妙无比,臣所不敢辄奏闻、不敢辄兴大工者,以式样未备,须蒙皇上验试而后敢行。围城之中,用物不能不多也,且未尝行之,臣亦不欲抄传,彼轻我久矣,姑示之以弱,示之以无策,而后因而取之,有不坐而制胜者乎?夫使臣一挫之、一杀之,臣犹或可办,若杀之不尽,挫之不退,而留遗孽以贻皇上之忧,又中外诸臣之所宜远虑也。是以臣之忧每异于人之忧也。然臣之所以仓卒受事而不能率就整理者有四难焉:制敌莫先于得情。臣在城上募敢死士侦探往返,而守门者定一肯开坐失事机,一难也;制敌莫要于得将,臣所选之将,已官者宜加一级署之,无官者宜量材署之,鼓舞激劝,赏罚分明,然后可用其心力,而未奉敕旨,未敢擅行,二难也;制敌莫费于用粮,臣已用新饷一万,见募新兵衣装月饷,不能不费犒劳牛酒,更祈皇上另发帑金数万、绢帛千端,使臣仰藉皇上之威灵,厚赏重罚以鼓舞之,而未奉敕旨,未敢辄行,三难也;制敌莫急于军需,臣咨请工部弓五百张,全不堪用,皆百年来塞责之旧物,请利斧、请各厂火器,俱未应手,赤手空拳,驱市人而使战,虽韩白亦不能,四难也。有此四难,臣虽具有须眉,抱有忠赤,何所措其手足?伏惟皇上假臣专,敕应臣急需,使臣得抽选施洪谟、袁信兵三千及关外新到川兵三千,新募挑选四千,共足一万精兵之数,使臣刻期行事,不为挠阻,臣得仰奉庙谟,罄竭心力以报国矣。得旨:施洪谟等营兵及关外川兵各有统领,刘之纶动支新饷一万两,募见兵若干名及应用器甲等项还具册奏闻,加级俟有功题请,所司知之。”
^ 张廷玉《明史》卷二百六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刘之纶传:“初,正月元日有黑氣起東北亙西方。甫見之大驚,趨語之綸、聲曰:「天變如此,汝知之乎?今年當喋血京城下,可畏也。」聞者皆笑。及冬十一月三日,大清兵破遵化,十五日至壩上,二十日薄都城,自北而西。都人從城上望之,如雲萬許片馳風,須臾已過。遂克良鄉,還至蘆溝,夜殺甫一軍七千余人,黎明掩殺大帥滿桂、孫祖壽,生擒黑雲龍、麻登雲以去。之綸曰:「元日之言驗矣。」請行,無兵,則請京營兵,不許;則請關外川兵,不許;則議召募,召募得萬人,遂行。抵通州,時永平已陷,天大雨雪。之綸奏軍機,七上,不報。 明年正月,師次薊。當是時,大清兵蒙古諸部號十余萬,駐永平;諸勤王軍數萬在薊。之綸乃與總兵馬世龍、吳自勉約,由薊趨永平,牽之無動,而自率兵八路進攻遵化。既由石門至白草頂,距遵化八里娘娘山而營,世龍、自勉不赴約。二十二日,大清兵自永平趨三屯營,驍騎三萬,望見山上軍,縱擊之。之綸發炮,炮炸,軍營自亂。左右請結陣徐退,以為後圖,之綸叱曰:「毋多言!吾受國恩,吾死耳!」嚴鼓再戰,流矢四集。之綸解所佩印付家人,「持此歸報天子」,遂死。一軍皆哭,拔營野戰,皆死之。屍還,矢飲於顱,不可拔,聲以齒嚙之出,以授其家人。 初,講官文震孟入都,之綸、聲往見之,震孟教以持重。之綸既受命視師,驟貴,廷臣抑之。震孟使人諷之,謂宜辭侍郎而易科銜以行,不聽。既行,通州守者不納,雨雪宿古廟中,御史董羽宸劾其行留。之綸曰:「小人意忌,有事則委卸,無事則議論,止從一侍郎起見耳。乞削臣今官,賜骸骨。」不許。及戰死,天子嘉其忠,從優恤,贈兵部尚書。震孟止之曰:「死綏,分也,侍郎非不尊。」遂不予贈,賜一祭半葬,任一子。之綸母老,二子幼,貧不能返柩,請於朝,給驛還。久之,贈尚書。後十五年,聲死難。”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四函第二十一册,天聪四年正月:“二十日,汗自遵化致书日:“二十一日,临至遵化之日,由北京新遣兵部尚书刘之纶率副将八员、游击十六员、都司十六员、加之马步兵八千人,编为八营,至距遵化十五里外立营。我兵战败其五营、斩其兵部尚书、副将五员、游击九员、都司十员,并尽歼其众、无一脱逃者。生擒游击一员、守备一员。有副将二员领其二营兵,往围布尔噶都所驻罗文峪,为布尔噶都所败。斩副将一员、游击二员、都司二员,尽歼其众,生擒副将一员,游击一员,都司二员、参谋一员,解至汗处。止一营兵乘夜遁去。”
^ 觉罗勒德洪《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之六,天聪四年正月:“辛丑。 上方起行。會鎮守遵化貝勒杜度奏言。喀喇沁布爾噶都、為明兵所圍。亟令我兵往援。布爾噶都、已擊敗兩營敵兵。生擒明副將丁啟明、并遊擊一員。都司二員。生員一人。報至。 上下馬。令軍士俱整厲弓矢。時哨卒報稱瞭見敵兵。因擒敵哨卒至。 上往視之。明兵俱立柵駐營。 上諭八旗士卒。齊列礮衝擊。俟礮將盡。八旗蒙古兵進攻。 上登南岡閱戰。我兵舉礮擊敵。奮勇直入。毀其營。斬殺殆盡。 上遣使慰問臨陣將帥。會生擒明守備一人至。訊之云、燕京之兵共八營。副將八員。遊擊十六員。都司十六員。兵部尚書劉之綸、統率而來。之綸即在山上營中。 上遂令大貝勒代善、率八旗護軍往。 上諭之曰。朕以生擒勝於陣殺。可生擒之綸來。代善以兵圍山招之綸降。不從。遂縱兵攻破其營。盡殲其眾。之綸遁入石巖中。總兵官楞額禮子穆成格射殺之。是日擊敗敵兵五營。生擒遊擊一員。守備一員。明兵八營。前後敗其七營。止一營乘夜遁去”
^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二,崇祯三年二月:“一日辛亥...有游击蔡玉差人禀帖,被虏拿住,随营数日,逃回蓟州,仍剃头扮作僧人来报。审问遵化进攻形影,供称止见游击刘镇华败回,兵丁不知刘侍郎胜败...”
^ 鹿继善,《后督师纪略》卷三,崇祯三年正月:“乃以署平遼鎮朱梅提督兵將,乃以路將申其祐等修濬城池。蓋衛城猶徐中山舊筑也,二百六十年未經重修,而如窟如龕,埤堄悉垂垂欲墮,一試砲則憂決裂,即濠池亦皆淤淺。大敵方臨,公為憂之,遂令覓民夫為工而濟。以各信之兵,仍佐以衙役,且首出督師衙役為眾先,不浹月而經營告成,堅完如剏,其池水洋浩,可限胡馬。乃以將佐朱國儀、羅立等專司火器,而砲以小大間授,藥彈以分數酌授,西洋大砲以地勢緩急分授…時鄉屯收保於城者五六萬人,特令置十家牌,以清其家,置腰牌以清其人。”
^ 183.0 183.1 汪楫《崇祯长编》卷三十,崇祯三年正月:“自正月初三日辽东縂兵官祖大寿带领马步官兵三万有余入関,次日犒赏众军传谕本标俱为辽产务加意守关凡夺回车辆财物尽给本人,且加赉十金以酬死力,若山海失守家亡妻子为掳矣众俱慷慨听命,於是遣游击法可法等四营驻防抚宁,大兵营於山海西関之外,别有降彝都司桑昂儿介领彝丁三千,於関城三里外龙王庙下营,与祖营声势相接以备迎遏,山海守城官兵凡一万三千余名,大学士孙承宗与兵备孙元化王楫部差陈瑾王四聪刁化神縂兵官朱梅等,悉心调度城头四周设红衣炮五十余具灭卤炮二千余具,城内掌号静街鸣锣送饭布置甚严整,大清兵自正月初二日攻永平城至初四日城破,初八日由永平至抚宁连攻二日可法等伪於城上招之云入城尽当归附,大清知其有备於初九日移营向山海,初十日至凤凰店离山海関三十里列营三处,副将官惟贤率参游都守陈维翰王成李居正郝尚仁等,兵二千五百余名,设奇正二营以待,十三日大清令六甲骑诱战数四,午时从山湾突出步前马後云拥向城,惟贤等炮矢齐发自午至戌,合战十余阵,大清以昏黑收兵,是晚仍回抚宁,县中四将用炮攻,大清撤兵西行。”
^ 鹿继善,《后督师纪略》卷三,崇祯三年正月:“壽遂陸續督發官兵,以庚午正月初三日進關,次日與何可綱、張弘謨先後謁公於署...行誓師禮,拜疏以慰聖懷,略曰:「臣以初四日陳兵演武場,率諸文武西嚮闕廷叩頭,以告皇上,隨告山川、社稷、旗纛諸神,進諸將而告之,竭力以安天下,因徧舉諸將之觴,復再拜。而祖之花幣禮銀,一一如格,兵丁各加犒賞。大壽等隨之以竭力仰報皇上自任,將士合詞,班聲如雷,金戈甲馬,照耀飛揚。蓋天下之將莫雄於此,天下之兵莫鋭於此。而大壽前後調發共馬步三萬三百三十六員名,夫役四百二十名,馬一萬四千九十五匹,車四百三十輛,駝騾牛三百三十頭隻。”
^ 鹿继善,《后督师纪略》卷三,崇祯三年正月:“又以大壽發參遊黃惟正、孟道、祖可法、劉天祿四將,率騎兵四營於撫寧...而(虏)騎奔馳,四窺關下,我以兵誘殺之,竟不肯前。時正正月初六日也。(虏)遂於初九日連四日力攻撫寧,惟正等打退。(虏)遂分攻昌黎,大壽以遊兵綴之,有斬獲,而(虏)遂回永平。”
^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二,崇祯三年正月:“十二日壬辰,晴...令朱总爷差马步拨往西哨探,妆贫人摸样,直入虏营,务得的确情形来报...”
^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二,崇祯三年正月:“十四日甲午,晴。阁部早开门...有宁前孙道爷禀讨令人出关贩卖酒面吃食等物,当给回文。...有乡民数百拥道禀讨出城下乡,看我取柴米。上城令唤叶副将,谕职司:“门禁止为防奸,岂是一概阻栏,不令人行,如何令人拥道拦禀?再如此重处。”祖总爷拨探至榆关不见虏形,又各营拨兵往昌黎相机截杀。
^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二,崇祯三年正月:“十五日乙未,晴。阁部早门,有祖爷拨夜进禀,探至抚宁,并无达贼。所送火药四将均分防守,说县南二十里达贼下营云。三更时拨同送火药人回来,孙爷甚喜,赏银三钱,说保丰润守抚宁俱是祖大将军之功,可惜郑兵道不要兵守,陷永平害刘兴祚也。”
^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二,崇祯三年正月:“十七日丁酉,晴。有永平白乡官同利人也伙计进递资本数银,止二千两...至申时祖总爷差王旗鼓验首级十七颗,当赏元宝十七锭,鼓乐导引游城毕送出。各营夸功以示鼓舞...祖总爷差人下塘报毕,下城入府。夕使韩译问候于祖总兵,则付谢帖一度,有曰:“日者本镇亲提大兵进关,正欲趋守永平府,西援神京,东控山海,辽东渐图恢复,遵屯尽歼奴贼,使只轮不返。不意奴贼先攻永平,守御失策,竟为所据。为今之计,惟以山海为根本矣。连日设计遨击,大战屡捷,斩馘虽不多而虏气已夺。抚宁去山海百里,已遣前锋四将固守,奴贼连攻,火炮乱打,失利而南向昌黎、乐亭。业已发拨夜前往找探,俟有的确情形,另当相机援剿耳。”此近日虏情之大概也。”
^ 汪楫《崇祯长编》卷三十,崇祯三年正月:“己亥,抚宁防将祖可法等四员,探知大清兵自永平复往抚宁,四将以马兵迎战,步兵设伏自双望交兵引入伏中,大清以铁骑突击,转战至永平十八里舖而还,枢转孙承宗驿书以闻。”
^ 鹿继善,《后督师纪略》卷三,崇祯三年正月:“特以大壽督令劉天祿設伏撫、永之中途,(虏)果是日下大營於永平十里為老巢,我兵亦為伏於雙望東之兩隅,而孟道、祖可法、黃惟正三將督精銳迎戰,至孛羅嶺與(虏)敵,大兵憤狠,直入(虏)伏。伏(虏)方起,而劉天祿之伏兩嵎者亦相繼突衝,交十餘戰,(虏)搖鞭大遯,我兵追二十里,直逼老(虏巢),斬獲(虏)首一百四十九級,馬匹、甲胄、弓刀之屬無算,而敓回我人及生畜,俱發寧家。東兵得是役而怒氣倍生,關城十數萬兵民亦歡欣鼓舞。”
^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二,崇祯三年正月:“十九日己亥,晴。孙爷早开门,有宁远郭教官领生员押送草三百六十车赴祖营,进见,蒙分付:“宁前道鼓舞有方,运草鱼贯而来,关内军民悦服本阁部,甚喜。”...有抚宁差人讨粮草,丰润郑将官差人下禀帖,称虏部落俱各思归,不愿上阵,钉定马铁藏利箭...一更时祖总爷差官报,抚宁设防黄(惟正)、刘(选应〔应选〕)、祖(可法)、孟(道)四营兵马从卢峰口追杀至双望堡,大获全胜。四更报斩获一百四十七颗,达马夷旗未查的数,杀至十八里铺,见贼救兵出方回。赏报官兵四员各银五两,每红布一匹。”
^ 193.0 193.1 觉罗勒德洪《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六,天聰四年正月:“庚子。 上自永平至三屯營。先是三屯營、漢兒莊、善峰口、潘家口、洪山口、俱經歸順。至是聞明楊姓總兵領兵二千。於十八日夜進三屯營。復叛…上駐蹕三屯營城西。山上哨卒獲生員一人。隨令持書諭楊姓總兵曰。我所獲之地。汝以二千兵據之。爾兵何恃以食耶。且民不得耕種。何以資生。不如出降。楊姓總兵不從。因焚其城外廬舍而還。”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四函第二十一册,天聪四年正月:“二十三日,达尔汉额驸率每旗官一员、每牛录甲兵二人,前往抚宁一带侦探,生擒二人携还。其同伙十人,皆步行,杀六人,二人入城,执二人携还。被俘者,一系东山堡逃人,一系抚宁本地人。掳彼等报称:不令祖总兵官入城,仍於城外掘壕,立板为挡牌,内砌二石人形等语。据闻军士日给粮两小升,马日给三升,因无黄豆,取本地粮给之,又因无饲草,往二三十里外之村寨,取而秣之…”
^ 195.0 195.1 鹿继善,《后督师纪略》卷三,崇祯三年正月:“又以大壽輩發步兵於昌黎,附城為守,仍以馬兵往來遊擊於昌、樂之間。蓋昌黎初亦如樂亭不索兵,既予之兵而力拒不納,公恐其力未必能守,不得不發兵以助聲援。(虏)當攻撫寧不能克,遂分攻昌黎,昌黎固守,(虏)盡撤深河、范家店、紅花店各處窺關門之精兵往攻。公督令大壽以精騎躡其後,清我南北大道,以開其遏。蓋正月十三日也。十六日,遂於惺惶谷斬獲十三級,而昌黎之圍解。”
^ 觉罗勒德洪《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六,天聰四年正月:“己丑。命敖漢、柰曼、巴林、扎魯特蒙古兵。攻昌黎縣。諭曰。若攻克其城。城中財物。任爾等取之…敖漢柰曼巴林扎魯特部落諸貝勒,自昌黎縣遣圖瞻來報。蒙古貝勒之兵。方樹梯攻城。為敵所推墮。城不克。 上曰聞昌黎城中兵甚少何難攻克我兵可往取之。遂遣達爾哈喀克篤禮、顧三台、雍舜、領兵千人馳往。達爾哈等率兵攻昌黎縣晝夜進攻不克。遣使奏聞。”
^ 觉罗勒德洪《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六,天聰四年正月:“壬辰。先是 上欲攻取撫寧。備製梯盾。至是自撫寧攜之起行。未刻。抵昌黎縣。令復加修整。以備攻城之用。”
^ 汪楫《崇祯长编》卷三十,崇祯三年正月:“乙未望,大清兵七千有奇自初八日至昌黎县,城东関侯庙前分三营困之,内有永平生员陈钧敏王钰率数十骑,执黄旗至城下招降,知县左应选怒骂击却之,次日寅时北东面排梯七十余架环绕攻城,应选率乡兵力战始退初,十日排梯三十余架攻城东,十一日排梯四十余架攻城西面,两日间外攻益急,应选及士民战守益坚,十二日,大清复於县西南添设七营,约兵三万有奇,十三日,排梯百架用火炮火箭四面并攻,自卯至未不止,城中苦战得不破,其日戌时,遣降民李应芳说降,应选诱入杀之,十四日,复排梯一十七处攻城北面,传呼索李应芳,应选率乡兵乘城死拒发炮外击,大清兵始离县四十里西南往柳河诸处安营,其时县下凤凰山云峰寺聚合白莲教千余,抢掳妇女杀掠老幼,应选命民壮李士奇等率乡民围困本寺,杀妖贼三百余名,其余追至後殿用火烧灭无遗,计功赏赉县境始宁。”
^ 觉罗勒德洪《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六,天聰四年正月:“癸巳。巳刻諭攻昌黎縣將士曰。鳥鎗火礮自遠而至。目不得見。避之誠難。至於矢石。乃目力所及。可以引避。爾等宜善為攻擊倘蒙 天佑進拔其城,違命士卒盡殲之,於是命右翼四旗攻其南左翼四旗攻其東。敖漢、柰曼、巴林、扎魯特、攻其北。布雲梯列城下。軍士樹梯將登。城上滾木檑石火礮鳥鎗齊發。火燎梯折。難以進攻。復移挨牌近城下。欲鑿其城、而乏鍬钁、大貝勒代善遂遣人馳奏。 上曰。既不能克。可退兵。因焚其近城廬舍而還。”
^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二,崇祯三年正月:“十六日丙申,晴。...建昌报大举烟火...祖总爷拨验首级五颗,牛马各二匹,为首赏二两,从人一两,牵牛马三名每五两。有兵部梁爷廷栋差官下公文从昌黎县过,闻说十一日虏围昌黎,冲数阵,火炮打死奴数百,守愈坚。又祖总爷拨哨得首级十一颗,赏红一匹。”
^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二,崇祯三年正月:“十八日戊戌,朝报草有昌黎知县差人下禀帖,说虏攻打六日夜,统乡兵固守,火炮打伤达虏千数,虏计穷,退回永平东二十里下营,离昌黎五十里,恐复来攻,止讨火药防守,给回文。前卫掌印率官生军民车二百二十辆送草入关...”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四函第二十二册,天聪四年正月:“二十九日,二贝勒致书於滦州,书曰:凡奉差之人,其亲戚父母兄弟,可以善言抚慰之。再察其差出未归者几人,每人给银二十两,即与其父母兄弟近亲...是日,二贝勒遣人奏言:乐亭後叛、两次遣人往乐亭侦探消息,竟抚一人回报。故於二十七日,令驻守滦州四旗下官各一员、高游击及库尔禅、加之图尔格依率兵二百往亲之。据报乐亭四门皆闭,城上备置滚本等语,我所遣之人至乐亭投书,亦无恶言相答,招之亦不出城但云尔等稍待,我即有答书等语。我之人等候良久,不见送书来,遂领军返回、又访察祖总兵官消息,据擒获永年人云在山海关等语。擒获滦州人云在昌黎等语。又闻祖之族人在距永平三十里外一村内等语,遂遣人取至,该群人内有祖之兄子一人,子二人,亲戚三、四人,俱未令之薙发,遂给与房屋居住,并监守之...是日,郎色牛录下诸申一人,白山海关逃来,据该人称:祖总兵官仍驻城关,人无食粮。而马无草料,往三、四十里外取而秣之。由我处逃归汉人,悉饥饿殆毙等语。”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四函第二十二册,天聪四年正月:“二十八日,滦州诸大臣致书云:於二十七日,图尔格依、高游击、库尔禅,率每旗官一员及兵三百,往乐亭侦探消息。距滦州五十里外亭凌河各村,有持棍枪者百余人,遂令薙发,俱留於彼。收生员一人,给以告示,遗之。将晚至乐亭,乐亭四门皆闭,城上备置滚木。由诸贝勒所遗之书及我等所缮之书各一函,曾遣人一并送往,亦无恶言相答,招之又不出,但云尔等稍待,我即答书等语。候二时久,书亦未见送出。因天已晚,我等遂还。时该生员向城奔去,遂擒获之。复由城前,获一人还。城外各村,未薙发者甚多,我等秋毫无犯。”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四函第二十三册,天聪四年二月:“初四日,乐亭南三十里外,推城、邱口庄二村,辛传顺、胡谟印、唐元宣、李文寅等五人,领其村人薙发归降,前来叩见,并献骡一,乃却之,赏银十两,给以告示及令旗,遣之。”
^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二,崇祯三年二月:“七日丁已...大门外验抬头营王副将维城前后首级一百三十二颗献功,先令关海二厅下验,又令茅徐二副爷、部道同验后,内有微少四颗可疑。每级先小赏二两,赏首级〔从〕每红一匹,验功官二员每绸一匹,押功官红一匹,赏毕人府。有张孙二将爷往乐亭防守,因不容进城,领兵回,进见出。”
^ 鹿继善,《后督师纪略》卷三,崇祯三年正月:“公又以大壽發參遊蔡可賢、孫定遼、張存仁馬兵於樂亭為戰,又以公標下都司劉雄步兵為守。初,叛臣白養粹、卜文爌倡為「剃降不予殺」之說,而環永無不順者,樂亭蓋已中其說,不討兵為守。有灤兩叛生、三叛役持偽檄邀降,城中官吏輙飲食五(叛)於城下古祠,而予之書。公以哨丁五十人尾而擒之。官吏覺失計,乃以五十三金賄哨丁,曰託哨丁為擒叛而犒之也。於是始來討兵。公謂關道曰:「初不兵,而今欲兵,何也?其不兵,以降也;其討兵,以覺其降也。」予之兵及哨砲,兵五百有奇,再予之馬兵,不受,公再三諭而受之。初,馬兵抵城外,而城外之村民頂夷帽、執夷旗,群千百來迎,以我兵為(虏)也。將乃奪其旗,斬數人而遣散之。三將入城。”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四函第二十三册,天聪四年二月:“初六日,白都堂、崔道员、张知府奏请贸易。二贝勒曰:“其人马牛骡驴羊及膻羊,照例在楼下纳税交易...是日,自滦州致书云:遣往乐亭之人,尚未返回,据风闻已於初二日薙髮等语,其家信尚未闻知,欲再遣人探信,然未得合适人选...”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四函第二十一册,天聪四年正月:“二十二日,遣大臣四员,持书往谕归降各村及时耕种。建昌马副将所辖士率一千九百七十八人,赏银一千九百七十八两。又千总、把总十一人其各赏银二两。共赏银两千两。”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四函第二十二册,天聪四年正月:“二十六日,擢建昌张文贤为守备,命驻守边门冷口。是日,闻祖总兵官之弟在右门。固山额真永顺、噶尔萨、图穆布鲁、沙努喀、阿尔津、星讷、硕占及我汉官王游击、白游击领兵五百人往捕,祖总兵官弟遁,获其同族史弟八人及妇女十三口携还,至村民,俱令薙发归降。”
^ 鹿继善,《后督师纪略》卷三,崇祯三年二月:“於是以王楫、朱梅圖復建昌...公乃以關庫六百金及火砲予朱梅,往臺、燕犒軍,仍以大壽兵隨朱梅安撫兩城,且與王維城、馬明英密謀通諸欲圖歸正者,而建昌城中願待大兵為應...大兵以二月初七日抵城下,承業等各以親信捉叛首郭毓偉、趙定國,解山海,其協叛十九人立誅於市,檄衛城解白衍慶同毓偉、定國,梟於轅門,先後殲其叛黨三十餘人,而建昌復。”
^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二,崇祯三年二月:“八日戊午...有抬头营王副将维城差人报称初七已复建昌,斩叛将十八人。随传道协镇进议事,至一更出。”
^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二,崇祯三年二月:“九日己未,晴。阁部早门,王副爷解建昌首恶二名郭毓伟、赵定国并乱众首级十九颗,尚有首恶一名白衍庆已捉未解,分付候自衍庆到一齐处斩...”
^ 鹿继善,《后督师纪略》卷三,崇祯三年二月:“於是議發兵守建昌。初朱梅以劉邦域兵一千往,且行,公仍令大壽以劉應國、劉源清、鐘宇等二千餘騎往...(虏)果自十一日連十日繞城為戰,我兵殺(虏)無數,報首(虏)一百八十餘顆,而(虏)終不能敓。”
^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二,崇祯三年二月:“十三日癸亥...早开门,有建昌差夜役报称虏攻建昌,一拥齐到城下,烧毁关厢,上城射打不能及,大开城门,纵步兵出射,打虏退回,救下关厢房屋。”
^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二,崇祯三年正月:“二十四日甲辰,未时有新升三屯营总兵绍基杨爷十八日进三屯,差人下公文请祖爷进兵。”
^ 汪楫《崇祯长编》卷三十一,崇祯三年二月:“癸丑。总理总兵官马世龙疏奏臣所领骑兵五千步兵一万六千有余而分防马兰石门遣守三屯玉田丰润已去大半今留蓟不及一万此今日兵势也,関辽之卒三月无饷,延宣之兵亦数月无饷,其在蓟者行粮稍可支持,而月饷久缺不无惰志,至三屯则越在敌後,聚兵五千地无可因之粮,人无裹战之饷...闻将领凑私银百余两,兑换时,钱每兵分钱十三文,兵多逃散,此今日兵食也...且暂给十一十二两月军食稍充兵心可稍固矣。”
^ 汪楫《崇祯长编》卷三十一,崇祯三年二月:“庚申,大清兵数万骑薄三屯,以其半据四面山上,以其半攻城,援守总兵杨肇基遣守备杨継成史自立于国宁等率死士二千营於滑山,千总鲍魁把总汪应登等率炮手数百名伏景忠山,又於城外四角炮城发新兵千名,各携火器分伏以备堵击,围既合,肇基手执令旗麾城内外并力苦战仅得不破,次日,大清复遣遵城兵三哨攻滑山兵,継成等死守不退,大清兵乃还。”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四函第二十二册,天聪四年二月:“初二日,前往三屯营、潘家口、喜峰口、汉儿庄纵火掳掠之…”
^ 汪楫《崇祯长编》卷三十一,崇祯三年二月:“庚辰,援守三屯总兵官杨肇基侦知,大清兵一千余骑前攻鉄厂欲据之以绝豊润粮道,又有米面四十余驮为遵城所夺,随令中军参将刘泽清等率兵往援,仍命参谋都司辛兆阳从中调度,肇基於辕门誓众遣之,未至鉄厂一十五里,与大清兵遇自辰至午,鏖战不休,肇基闻之急令都司陈奇功等四十人,各带亲丁共以百骑接应,大清兵趋遵化,大路方抵滑山,都司史自立等复以步兵五百截击,转战至遵化,遵城出精兵数百御之,陈奇功等兵更从东至,大清兵夹击获胜,始入城。”
^ 鹿继善,《后督师纪略》卷四,崇祯三年二月:“適肇基騎吏來,於是大壽以三百馬,而楫以麻壟、李應魁統二百五十騎合之,得五百餘...於是以初二日來報,有鐵廠之捷,東兵斬級一百三十四,而三屯兵斬級六十有餘,蓋追(虏)直抵遵城,真可以落狡(虏)之膽。”
^ 汪楫《崇祯长编》卷三十一,崇祯三年二月:“己卯,枢辅孙承宗因三屯援守总兵官杨肇基之请令辽镇祖大寿选各营彛丁五百名,以守备于素代等统领,关内道王楫选标丁一百五十名,以把总麻龙山等统领前赴接应,是日,大清兵二千余骑邀截粮道略城西,庄屯各兵潜往掩击,自阎家屯至三官庙转战约二十余里,遵城出精骑策应,乃还,承宗驿书以闻,且谓肇基发纵合与大寿楫同叙。”
^ 汪楫《崇祯长编》卷三十一,崇祯三年二月:“甲寅,总理马世龙监军吴阿衡探知,大清兵营於遵化党峪游骑四出,云欲攻豊润玉田恐二邑兵单难拒,即发步兵一营贴守,复遣游击曹文诏都司左良玉等率精骑相机应援,赞画主事兵禾嘉所遣侦卒十人,与大清五六十骑相遇被杀还者仅一人...”
^ 汪楫《崇祯长编》卷三十一,崇祯三年二月:“戊午,总理总兵官马世龙侦知,大清兵南指,与监军御史吴阿衡延绥总兵吴自勉山海总兵宋伟保定总兵曹鸣雷廵抚方大任兵备道贾克忠等,会议遣游击曹文诏率参游王承胤张叔嘉等及各营骁将前往玉田枯树洪桥等处沿途设伏,随以令旗一杆钦赐刀一口遣官賫付文诏其临阵不前者立斩以狥,初八日辰刻,大清兵五千余骑从东北至伏兵从洪桥突出,文诏率游击都司王成李居正左良玉薛光胤马献图等合战数十阵,从辰至酉,自洪桥至云南仓前以日暮收兵,次日,大清歛兵东还,阿衡驿书以闻,帝命给劄奖赉以励将士。”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四函第二十四册,天聪四年二月:“初九日…出略之巴克什乌纳格来书云:据来报,恩格德尔额驸之戴青等,遇明步兵约三百人,立营荒村,我等纵兵击败追斩时,有明骑兵三千人,自玉田城出,追我前哨孟格依至,我军诱之至镶黄旗、正蓝旗驻地,我兵列纛欲进,明兵见我纛,随即遁去。我军追击其後,获马百匹,其俘获无多,我兵损三十人等语。”
^ 觉罗勒德洪《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六,天聰四年二月:“甲寅。 上召總兵官麻登雲、郎中賈維鑰、副將楊文魁、孟喬芳、遊擊楊聲遠、臧調元、至 御幄。賜宴。諭之曰。明國君視如許將士之命。竟同草芥。常驅之死地。朕屢遣使。議和。何竟無一言相報也。麻登雲對曰。明國君幼冲。執政者又復不忠。各圖自保。議和之事。懼不敢奏。奏之而聽。固為善矣。一不見聽。親族誅滅。故不敢言。 上曰。若然是 天賜我機也。豈可棄之而去。但駐兵屯守。民不得耕耨。無以為生朕心惻焉。且彼山海關、錦州、防守甚堅。徒勞我師。攻之何益。惟當深入內地。取其無備城邑可也。”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四函第二十四册,天聪四年二月:“十一日,命叶臣、巩阿岱、达海、爱巴里率每牛录护军一人,往太平寨招降,因城内人不从,即行返还。来告太平寨不降。汗曰:若不攻昌黎,则似此小城,自来归顺。彼闻昌坚守,而我攻而不克,是以不降也。且谓降我之後,待我弃之而去,彼兵复来,又将受戮,故惧而不降,诚然也。”
^ 汪楫《崇祯长编》卷三十一,崇祯三年二月:“乙丑,枢辅孙承宗疏奏,関外自去年十月至今年二月缺折色饷银七十余万,饷司王四聪俱给信票为质令部发仅五万两,尽散不足以偿,関内自二年九月缺至三年二月共欠饷银三十八万一千九百七十一两有奇,饷司刁化神徧贷士民商贾,约给过月饷十二万余两,令部发止於三万给军偿债,势难并应,再发无期,三军失望,又先後所上功次需赏为多...乞敕各衙门立发百余万两...帝命所司酌核速发。”
^ 鹿继善,《后督师纪略》卷三,崇祯三年二月:“元化先後上關外八城及邊路斬首(虏)五百餘級,關、遼之守禦既備。於是以祖大壽發何可綱、張弘謨、金國奇三探丁四百人於開平。開平先是有滿庫、劉鎮華將四千餘兵以為守,亂民、(虏骑)四出劫掠,不得出一步以相當,蓋地當海㬉,村屯多富,非(虏)所欲據而數為掠,至是監紀兵部主事邱禾嘉索兵於東,大壽難之,來問公。公令給少兵以窺零竊,使(虏)知趨海之難,而東西得此兵以通,即異日窺灤合東西為力。乃以可綱等之兵往,前後殺(虏)六七十級,而遵海者得以藉以通東西。”
^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卷二,崇祯三年二月:“十八日戊辰,晴。早门,永平教官家眷十五日从永平因孩子出痘子放出城,得到抚宁,蒙发关内道释放。随启本一封,差官丁惟华赍奏。有建昌差人报称斩获八十余颗,人畜牛羊无数。四丁进报,每赏红一匹。封门后有何金张三副将差人报称兵在开平斩首八颗,截回男妇一千三万(百)一十名,夺回牛骡二百八十五头。祖总爷差夜役报称虏贼老营到安山,哨马到昌黎北二十里铺。”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四函第二十二册,天聪四年正月:“二十九日,谕台吉济尔哈朗、台吉阿济格、台吉萨哈廉曰:“尔三台吉,遣侍从二十人,乘尔马匹向山海关探信。再命降民,从速耕种。再谕其不愿耕种者,我等不信之军马皆肥壮与否。至粮草仓库,令我方人,妥加看守。”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四函第二十二册,天聪四年二月:“初一日,自滦州遗书云:聚集粮草,已於初一日完竣。军士之马匹,原壮者更加肥壮;原瘦者续渐长膘。现有匠人四名,不善造梅针箭。诸申匠人,每旗皆有一 二,每旗造制得梅针箭二、三百枝。”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四函第二十四册,天聪四年二月:“初九日,...前往办理潘家口事宜之阿山、杨善、龙什等,收编人口二百四十八户,男西(女)六百。官布一万四千二百,携之前来。其无力贫穷男丁二百五十人,留於潘家口城,令西兰图之部众入城居住。”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四函第二十三册,天聪四年二月:“初八日,遗书於滦州云:催滦州人,从速耕种。所请官员,兹将遣往。再将此薙髮书,令刻字匠刊刻,无论何也,凡获未薙髮之人,即令薙髮,付此书遣之,再将尔处所有戏子,悉行遣来。至於尔等所获牲畜,分四旗收养,所得财帛,送至於此...尔前来之诸贝勒,盼我等速还。若不秣马,俾之壮,不得即行返还。惜所获马匹尚未至。务令治愈马疮,俾妥为督促喂养。”
^ 觉罗勒德洪《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之六,天聰四年 二月:“上自天聰三年十月征明抵燕京。轉克遵化永灤州遷安諸地至是班師。命貝勒阿巴泰、濟爾哈朗、薩哈廉、偕文臣索尼、寧完我喀木圖、率正白、鑲紅、正藍三旗將士鎮守永平府。文臣鮑承先、白格、率鑲黃、鑲藍二旗將士。鎮守遷安縣。以灤州係邊地。命固山額真圖爾格、納穆泰為帥偕文臣庫爾纏、及高鴻中、率正黃、正紅、鑲白三旗將士守之。又命察哈喇為帥偕文臣范文程、率蒙古八旗將士。鎮守遵化。於是駐蹕灤河。留軍三日。敘將士戮力行間攻克城池功。分別陞職”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四函第二十四册 天聪四年二月:“十三日,驻永平诸贝勒,并随诸贝勒还沈阳之(护)军厮役,带驼而至。是日,命有职大臣等,各具战功上奏。汗与诸贝勒,驻跸三日,出征将士,论功升职。赏立功宜擢升者擢升之,虽然有功而不宜授职者,未予授职,亦与授职官员同赏赍之。其临阵溃缩之官员等,皆革职夺赏。汗谕驻永平、遵化等地诸贝勒大臣曰:“明帝之人民,天若赐我,则其民即我民也。以我之民,而我加以侵暴,则已服之国,将非我有之他国人民,亦无复来归者矣。守城诸贝勒大臣等,宜严饬我军士。嗣後,若有杀害薙髮归降之民,则鞭一百,刺耳,并罚取安葬银给与被杀之人。行窃者,勒令赔偿所窃之物,并鞭八十二,刺耳。抢掠者,亦按盗窃论罪。牛录额真、章京若有不知者,照失查之例,治以应得之罪。若知情不举,则与首犯同罪。” 驻跸滦河四日,诸事办妥,遂於十五日起行往渖阳,营於边内。十六日,驻遵化,永平、滦州诸贝勒大臣还。是日,出董家口,至十五里外。 十八日,驻跸古琴地方。十九日,驻跸森金之河。二十日,苏布迪杜棱迎於敖木伦河岸,杀牛十、羊二十进宴。是日,驻跸布拉克地方。二十一日,驻跸博拉噶图城东敖木伦河南岸。二十二日,汗起行前来时,前哨克宜福,在途遇明兵,斩二人,获马一匹送来,并报前有 敌兵。汗遂止行,遣谭泰、伊尔登乌赖率每旗(护)军五十人往。尚未到彼,左翼正蓝旗贝勒及台吉阿济格先至围山,尽斩其六十人,获马八匹。驻跸喀喇渡口。 二十三日,驻跸两巴喇拖地方。二十四日,驻跸土尔根河。二十五日,驻跸吉儿哈纳河。 二十六日,分别疲惫马骡驴...路经赵庄送往。是日,即驻跸郭儿博地方。二十七日,驻跸苏儿寨地方。二十八日,驻跸察干诺尔塔地方。二十九日,遣参将图鲁什率...共计八十人。遣入瞻河,获马骡二十八、驴四十来献。是日,驻跸养息牧地方。三十日,渡辽河驻营。”
^ 鹿继善,《后督师纪略》卷三,崇祯三年:“時張總督 鳳翼、吳監軍 阿衡及馬世龍,俱以進兵事來問,而意欲先取遵。公下教世龍曰:「頗聞四(酋)攜重裝去矣,且換二(酋)輕騎來。重裝去則身輕,無所自顧;輕騎來,則氣鋭有所必求...而(山海关)本折既匱,一步難行,惴惴然憂饑軍甚於憂飽(虏)...踞永踞遵之(虏),當我腹背。邊路崎嶇,既難飛輓,腹路梗絕,又難接濟,主客既反,勞逸饑飽更異,以一二萬人仰面薄城,此豈可以飛鷹突鶻,一雕剿而旋乎?馬無草,人無糧,三日不下,何地駐足?夫謂遵無多(虏),而急於趨利,惟恐他人敓之,蓋一失於劉督、張鎮,再失於劉協官弁矣。何得不念之?...故要乘機至董口、大安,仍留為(虏)歸遯之路...法曰「勿遏歸路」,非不遏之,獨擊其首,不如夾擊其腹也...蓋東兵既布大勢矣,更請為西計,三屯、馬蘭既守,即薊亦止責為守,仍略為聲勢,示欲圖遵之狀以牽之,而勿輕動...此二月二十六日報諸君子...時本折無一有,而憤胸枵腹之可憂,甚於(虏)。乃以王楫貸商民金榖為餉,即促兵日聞而必不輕動。”
^ 鹿继善,《后督师纪略》卷四:“議且盡發大兵西嚮,而餉不至,終不敢冒饑決戰,於是姑為永計,以牽入遵之(虏)…直抵永城下,以撫寧四前鋒當首敵,再以一大營繼之。大要以張弘謨統三千往為繼,而借民間五百金犒降夷,又以五十金犒夷官,仍予先所備粸炒二百石。…公曰: 「急行。如兵在雙望遇敵,則大將軍當出撫寧、河西,弘謨為二,敵在十五里中,而總之三;敵不出二十餘里,如前鋒連驢槽,則後兩敵仍前,使前鋒藉後勁以壯其膽,而後勁為老家,進則以督,旋則以殿。且大將在後,兵卒怯,中千殺之;中千怯,將領殺之;將領怯,大將殺之;遞為督促,而敵可勝也。且近永城多岡巒可伏,當以三前鋒兵三伏之,以雙望人為嚮導,而以一營為誘,(虏)不深入不發。令傍山為哨瞭,其既賺入伏,當敵兵乃轉戰而伏發,可殲(虏)立盡。」大壽且行,公復且止,謂之曰:「明日午後當遇敵,可檄劉應國四將,自西北來,從(促)建昌急趨永平之東北;再檄張存仁三將,自西南來,從樂亭急趨永平之東南。」公與大壽議定”
^ 汪楫《崇祯长编》卷三十二,崇祯三年三月:“遼鎮祖大壽選兵三千於十一日戌時令參將鄭一麟曹恭誠游擊祖澤潤韓大勛趙國志等率之往撫寧,隨檄駐防建寧參將劉應選等從北而南為右翼,又檄駐防樂亭參將張存仁從南而北為左翼,次日令副總兵張弘謨參將祖大樂游擊羅景榮等各領馬兵二千騎續進,策應又次日令副總兵金國奇參將黃龍汪子靜統領各營步兵留守關門,大壽親統副總兵何可綱坐營都司吳襄游擊祖澤洪等繼諸兵後為中權,以午時抵撫寧,令黃惟正等在背陰舖峪中設伏,儲定邦等在蘆峯口南北設伏,大壽率何可綱張弘謨參祖大樂祖澤洪羅景榮及都守孟繼孔梁邦弼刁兒計靳國臣等結陣中途遣紅旗守備丁思信楚計功領撥夜二百前抵雙望挑戰引入伏中各兵四起奮擊右翼參將劉應選等十二將倍道疾馳及之自午至酉交十數陣轉戰三十餘里漸近永城城上鎗砲震發各門突出精騎接戰左翼參將張存仁等三將亦至 大清兵奮勇截殺勢不可當諸將知猝未能破城收兵回撫寧樞輔孫承宗驛書以聞”
^ 鹿继善,《后督师纪略》卷四:“大壽依公令而行,此三月十一日也。至十三日,設三敵三伏,仍為三路。(虏)果入伏,直殺至永城。(虏)方敗奔,繞城東欲入北門,而劉應國兵自北至(虏),仍奔南門,而張存仁兵自南至,(虏)以為四面皆兵。我兵伏初起,從半山瀰漫而下,如雪片雲華,(虏)瞪目東望,少卻而自南自北,又風馳電逐,層層環鬥,且大風揚沙,鄉兵遙為聲應,故(虏)之氣敓膽落。是日可入城,而步兵未移,尚未知深淺,不果。此時(虏)以(酋)首精騎出迎,而殺傷者以數千計。獨是兵丁貪其攜之重資,而止得二十三級,然盡其伯言精騎。伯言,或曰,擺彥,(虏)中強壯親丁,專以備戰者。且殺其名王貴人四,一曰孤謎,為八(酋)偽都堂;一曰溫木,為大(酋)孤山;一曰機郎,為四(酋)孤山,其婦舅也;一曰伯言,事臺吉,為六(酋)孤山者,(虏)總兵,號其馬匹、甲胄、旗幟、鞭轡盡精好,而多金銀龍鳳之飾。”
^ 福隆安,《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九,忠义传:“布尔机,满洲正蓝旗人天聪四年从太宗文皇帝征明围永平冐火登城克之,遂驻永平,明山海闗援兵来犯布尔机越衆陷阵力战殁,恩赐备御世职子梭尔敏袭。”
^ 觉罗勒德洪《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六,天聰四年三月:“永平哨率報言。明哨卒至我哨探所。見其後有軍塵。貝勒濟爾哈朗、阿巴泰、薩哈廉、令圖魯什等、率兵四十人往探。復遣巴都禮、屯布祿等、以兵百人繼之。圖魯什等先至。擊敗明副將張弘謨哨兵。追擊十餘里。巴都禮、屯布祿等、續至。圖魯什等復因其兵力。乘勝掩殺。會張弘謨等伏兵突出。反擊我軍。屯布祿領大纛先遁。巴都禮、圖魯什、殿後接戰。巴都禮弟課約馬中矢仆。巴都禮且護且戰。課約徒步走。會獲明兵馬。與乘之。乃得脫。我兵傷者約二十人。陣斬明兵。約三十人。時阿巴泰、濟爾哈朗、薩哈廉、率兵出永平城。張弘謨兵已退二十餘里。追之不及而返”
^ 汪楫《崇祯长编》卷三十三,崇祯三年四月:“癸丑,总理马世龙会同总兵宋伟、副总兵谢尚政、曹文诏、金日观等领兵出石门,晚至马兰,次早四鼓往攻大安,遂复之,并克鲇鱼等关。蓟督张凤翼驿书以闻。”
^ 《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四函第二十七册,天聪四年四月:“初七日至永平。是日,自遵化来报败敌消息。先是,往於樵采处,我兵设伏,诱其樵采人至,击败之。获马二百三十匹,我军死一人,伤四十人。而我後兵至,克大安口,命喀喇沁部沙木巴驻之。沙木巴移营边外後,大安口汉人,往报无兵。 明遣骑兵四千、步兵三千来,城内汉人,开城门纳之,骑兵屯外断後。驻守遵化总兵官乌纳格、参将察哈喇闻之,率兵往击明兵,败之。斩杀甚众,获马三百,余马多为喀喇沁部人所获。是役也,我军阵亡十三人,被伤二百四十五人。”
^ 汪楫《崇祯长编》卷三十三,崇祯三年四月:“戊午,兵部右侍郎郭尚宾上言臣谓敌驻迁滦是犹疥癣之在体其居遵永则如两痈之附身前此诸将岂无肯效忠出力者乃上不能复遵化永平为消痈以保大命次不能复迁滦一城为国除疥癣以清四肢止知觅小捷餙听闻或阚彼所至才策驽以应虽谓之无著可也其甚者如近日觊大安口零功轻入衄损八百馀人反掩败为功虽谓之欺君负国甚于无著可也”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007本 ,序号五六九,挂平辽将军印经理关门军务宋伟为恭谢赐加职级事奏本:“平辽将军印经理关门军务镇守山海总管山石前屯等处地方总兵官右军都督府都督同知,臣宋伟谨,奏为恭谢天恩事,本月初四日启程至通州,与总理马世龙同行至蓟州石门驿地方,朝夕团练防剿,今四月初八日睹邸报,蒙兵部一本恳请照例赐加职级以广皇仁事,臣志切灭贼未建尺寸之功,不加斧钺已属厚待,惟竭力图贼扫荡夷氛恢复疆土,崇祯三年四月二十三日奉。”
^ 觉罗勒德洪《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七,天聰四年五月:“壬辰。先是、明華州監軍道張春、四川監紀官邱禾嘉、錦州總兵祖大壽、山西總兵馬世龍、山東總兵楊紹基、副將祖大樂、祖可法、張弘謨、劉天祿、曹恭誠、孟𡸅等。於是月初九日申刻。率兵攻灤州。我領兵大臣。固山額真納穆泰、圖爾格、湯古代等。各立汛地。矢石齊發。仍選精銳出城。繞城轉戰。屢敗明兵。驅之壕外。敵兵復攻納穆泰一旗汛地。火焚城樓。一人執纛、立雲梯登城。圖爾格旗下阿玉石等往援。斬登城人。奪其纛。明兵稍郤。時阿敏、碩託、聞明兵圍攻灤州。怯不往援。遣圖賴、阿山、吳拜、邦素、伊勒木、率護軍。連日乘夜襲明步兵營而還。又遣大臣巴都禮、率兵數百人。往援灤州。巴都禮等。突圍進擊。以三鼓入灤州。既而阿敏盡收遷安縣守兵、及居民。入永平府。明兵復發紅衣礮、擊壞灤州城垛。城樓焚。納穆泰、圖爾格、湯古代等。力不能支。倉卒不及收眾。遂於十二日夜。棄城奔永平。會天雨。我兵或二十人。或三十人。結隊潰圍出。遇明兵截戰。我兵之疾病被創、及無馬者。陣歿四百餘人。餘悉奔至永平。阿敏、碩託、大驚。欲棄永平去。竝令鎮守遵化察哈喇等。亦棄遵化出邊。於是阿敏將永平城內歸降漢官。巡撫白養粹、知府張養初、太僕寺卿陳王庭、行人司崔及第、主事白養元、知縣白珩、掌印官陳清華、王業弘、陳延美、參將羅墀、都司高攀桂等。悉戮之。竝屠城中百姓。收其財帛。乘夜棄永平城而歸。出冷口。其鎮守遵化察哈喇等。亦棄遵化。率兵突圍。全軍而還。”
^ 鹿继善,《后督师纪略》卷五:“計公所督理合天下入援,及關、寧、薊、昌兵可三十萬,凡為戰為守者七閱月,以戰則先復建昌、三屯、馬蘭、松棚、大安,繼復四城與冷口、瓦坡、龍井、潘關及諸邊堡四十有奇,後先上首(虏)九千有奇;以守則關內千里、遼東四百里、大城二十有奇、屯堡六十有奇。事平,公乃以三十六疏敘有功戰守諸人。其恢復則復四城、則復建昌有敘,而復四城則文武大吏、則樞屬、則餉務、則兵道有敘;而捷功則雙望大捷、建昌大捷、鐵廠大捷、孛羅嶺大捷、青山營大捷,及殺虎山捷、鞍山捷、關外八城捷、征遼平遼兩鎮捷、關外各營城堡捷有敘,其大安、董口、喜峰諸大捷,則以總督敘;而守禦則關內、則關外,則山海、則撫寧、樂亭、昌黎三縣,則山海、石門、燕河、建昌四路,則中前所、則通州,則薊州、密雲、昌平三道,各有敘,其開平則以邱禾嘉敘;而且戰且守,則東協有敘,其東協及所轄亦有敘;而入援則各鎮附於恢復四城,其天津官兵有敘;而死事則陣亡將領有敘。凡文武七千九百有奇,凡斬獲有功兵丁二萬有奇。公仍以疏明敘錄大略,上優答之。又以收復之晚,自列乞罷,上報曰:「卿以綸閣元臣,出當巖疆重寄,指揮將士,集合才猷,共武夫以奏膚功,宣奇捷而行大賚。朕心嘉悅,輿望忻孚,何得循例遜陳。尚加意督理,不允所辭。」。”
^ 余大成《剖肝录》卷一:“上初甚疑焕,及闻所复地方皆辽兵之力,复欲用焕于辽。又有“守辽非蛮子不可”之语颇闻外庭...佥与体仁、栋合谋倾焕,交致其罪,坐以大逆,夷三族。辅臣周延儒、成基命,冢宰王永光各疏救,不报。总兵祖大寿以官阶、赠荫请赎,亦不允。会审之日,风霾昼闭,白日无光。闻者莫不伤之。栋等复造为飞语,流布内外,传入禁中,达之天听,以甚其罪。在廷多心知其冤,然见龙锡等相继罪谴,无敢言者。”
参见[编辑]
清兵入塞
查论编明朝歷史前期元末民变 · 红巾军起义(韩山童被杀、韩林儿起义、徐寿辉起义、郭子兴起义、张士诚起事) · 二十四将 · 三打集庆 · 统一江南(灭陈友谅、洪都保卫战、鄱陽湖之戰 · 灭张士诚 · 灭方国珍 · 平定闽、广) · 北伐和统一(徐达北伐、洪武北伐、攻取河南和山东、攻克河北和上都、平定山西与收复甘肃、平定云南、平定四川、收回燕雲十六州、平定辽东、金山之戰、捕魚兒海之戰) · 明蕃關係(乌思藏都指挥使司、朵甘行都指揮使司、俄力思軍民元帥府) · 创建衛所制 · 建都之议 · 洪武之治 · 洪武大移民(洪洞大槐树、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 茶马贸易 · 废中书省 · 都布按三司(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 · 海運弛禁 · 朱元璋反腐 · 明初四大案(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藍玉案) · 南北榜案 · 建文改制 · 靖难之役 · 壬午之难 · 永乐迁都(順天府、故宫) · 永乐盛世 · 内阁建制 · 廠衛( 锦衣卫、东厂、西厂、內行廠) · 郑和下西洋 · 经营南海(永乐群岛、永樂环礁、宣德群岛、永乐龙洞、郑和群礁、于锡兰山国之战、舊港宣慰司) · 万国来朝(朝鲜、安南、琉球、占城国、暹罗国、爪哇国、浡泥、呂宋、苏禄、合猫裹、美洛居、婆罗、古麻剌朗、冯嘉施兰、真腊、帖木兒等) · 确立宗藩 · 三大营(五軍營、三千營、神机营) · 南征安南 · 統治安南(交趾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蓝山起义) · 贵州建制 · 三宣六慰 · 唐赛儿民变 · 明成祖北伐 · 经营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亦失哈巡视东北、奴儿干城、永宁寺、永宁寺碑、建州三衛、辽东都司) · 陈诚出使西域(《西域番国志》、《西域行程记》) · 永乐大典 · 朱高熾監國 · 朱高煦之亂 · 仁宣之治 · 三杨辅政 · 宣德廢后 · 票拟制度 · 建立哈密卫中期王振擅政 · 麓川之役 · 浙閩民變 · 大同之战 · 土木堡之变 · 景泰继统 · 午門血案 · 京师保卫战 · 景泰易储 · 夺门之变 · 曹石之變 · 重修《寰宇通志》 · 汪直擅政 · 鄖陽民變 · 藤峡盗乱 · 哈密之爭 · 固原盜亂 · 河套之患 · 成化新风 · 王文素与《新集通證古今算學寶鑑》 · 弘治中兴 · 九邊建制 · 南徽北晋 · 滿倉兒案 · 海運嚴禁 · 郑旺妖言案 · 劉瑾擅政 · 安化王之乱(寘鐇之亂) · 劉六劉七民變 · 川蜀盜亂 · 武宗南巡 · 应州大捷 · 寧王之亂 · 南贛盜亂 · 江彬擅政 · 王阳明与阳明学 · 世宗继统 · 大禮議 · 佛朗機〔葡萄牙〕人東來(葡佔屯門、屯門海戰、西草灣之戰、雙嶼港、汪柏-索薩議和、租借澳門) · 大同兵變 · 更定祀典 · 嘉靖南巡 · 迁陵之议 · 岑猛之亂 · 壬寅宮變 · 嘉靖中兴 · 楚藩宮變 · 嚴嵩擅政 · 北虜南倭 · 甲寅明葡條約 · 戚继光抗倭 · 李福達之獄 · 议复河套 · 庚戌之变 · 嘉靖大地震 ·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晚期隆慶新政(隆庆开关、 俺答封贡、開中法) · 张居正辅政(一条鞭法、考成法、王国光著《万历会计录》、潘季驯治河) · 萬曆中興 · 重修长城 · 萬曆三大征(寧夏之役、朝鮮之役、播州之役) · 秦良玉与白桿兵 · 萬曆怠政(國本之爭、礦稅之弊) · 齐楚浙党 · 朱載堉与十二平均律 · 伊利亞〔西班牙〕人東來(呂宋大屠殺 · 明西聯軍滅林鳳) · 明缅战争 · 妖書案(第一次妖書案、第二次妖書案) · 楚藩案(伪楚王案、楚宗劫槓案) · 明末三大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 · 東林黨爭 · 光宗中兴 · 和蘭〔荷蘭〕人東來(沈有容諭退紅毛番、澎湖風櫃尾荷蘭城、澎湖之戰、崇祯明荷海战) · 天主教再次传入(西學東漸、利玛窦、聖教三柱石、南京教案、《崇祯历书》、《几何原本》、红夷大炮) ·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 建州女真叛明 · 薩爾滸之戰 · 三饷加派 · 奢安之亂 · 熊廷弼和孙承宗抗金 · 魏忠賢擅政(阉党) · 复社之兴 · 王恭廠大爆炸 · 袁崇焕督師薊、遼(关宁锦防线、宁远之战、宁锦之战、诛杀毛文龙) · 崇禎治亂 · 寧遠兵變 · 清兵入塞(京畿之戰、遵永大捷、宣大之戰、第二次京畿之戰、北直隸山東之戰、第二次北直隸山東之战) · 第一次皮岛海战 · 第二次皮岛海战 · 走西口 · 己巳之變 · 沙定洲之亂 · 吳橋兵變 · 英格蘭〔英國〕人東來(伊丽莎白一世与万历帝书、明英海上衝突、虎門之戰) · 《天工开物》 · 徐霞客遊記 · 天灾不断(低温、鼠疫、水灾、旱灾、蝗灾) · 吳有性与《温疫论》 · 松錦之戰(洪承畴降清、祖大寿降清) · 明末民變(王二起義、張獻忠起義、李自成起義、朱仙鎮之戰、凤阳之战、荥阳大会、开封之战、瑪瑙山之戰、襄阳之战) · 孙传庭抗击大顺军 · 盧象昇練天雄军 · 「四正六隅」灭流寇 · 曹文詔殉国 · 三顺王(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 · 南迁之议 · 甲申之變 · 一片石之战 · 李自成称帝 · 吴三桂降清南明與明鄭南明紛立(弘光、魯王、隆武、紹武、永曆) · 入關戰爭 · 江北四鎮(高杰、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 · 青州之变 · 大顺军灭亡(潼关战役、陕北战役、李自成被杀) · 南渡三案(大悲案、假太子案、童妃案) · 马、阮党争 · 左良玉清君側 · 联虏平寇 · 睢州之变 · 潞王监国 · 张献忠称帝 · 剃髮易服 · 圈地投充 · 明末清初屠殺事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南昌之屠、大同之屠、屠蜀、廣州之屠) · 反清复明(金声桓、王得仁江西反正 · 李成栋广东反正 · 姜瓖大同反正 · 米喇印、丁国栋甘肃回民反清起义 · 谢迁反清起义 · 榆园军反清起义 · 王永强陕北反清起义 · 贺珍、孫守法、武大定反清起义 · 王光恩、王光泰、王昌反清起义) · 聯寇抗清 · 黄道周北伐 · 靖藩之变 · 农民军抗清(忠贞营、夔東十三家、摇黄十三家、西山十三家、停溪大捷、叙州大捷、辰州大捷、湖南之役、桂林大捷、衡阳大捷、保宁之战) · 何腾蛟经营湖南 · 瞿式耜、张同敞殉国 · 沙定洲之亂 · 大西军经营云南 · 李定國兩蹶名王 · 张煌言抗清 · 洪承畴经略江南 · 肇庆之役 · 新会之战 · 十八人之獄 · 曲靖之战 · 宝庆之败 · 孫可望投清 · 重庆之役 · 磨盤山血戰 · 南明消亡(福建沦陷、湖南沦陷、贵州沦陷、云南沦陷) · 大西灭亡 · 舟山之役 · 郑芝龙降清 · 鄭成功抗清(郑家军、鄭成功北伐、郑成功长江之役、同安之役、潮州之役、泉州大捷、厦门大捷、思明州、海澄战役、鄭成功征台) · 郑、施交恶(曾德事件) · 鲁监国浙闽抗清 · 咒水之难 · 德勒之战 · 逼死坡 · 夔东会战 · 茅麓山战役 · 明鄭王朝(鄭經嗣位之爭、鄭泰事件、清荷联军攻鄭、東寧之變) · 迁界禁海 · 明郑灭亡 · 朱术桂殉国 · 安南明鄉人專門史历史 · 政治 · 军事 · 外交 · 经济 · 文化 · 科技 · 君主 · 區劃【说明:绿色为西方人来华事件】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 → 夏朝 → 商朝 → 西周 → 東周(春秋 → 戰國) → 秦朝 → 漢朝 → 三國 → 晉朝/十六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國 → 宋朝/遼金夏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中華民國 →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
查论编清朝歷史16世紀
建州女真
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之战
古勒山之战
建造费阿拉
击败叶赫部
17世纪
吞并海西女真
征服野人女真
創設八旗
天命
後金建國
立國戰事
七大恨誓师
抚清之战
薩爾滸之戰
寧遠之戰
计丁授田
天聪
四大贝勒
代善
阿敏
莽古爾泰
皇太極
天聪新政
入侵朝鲜
三王归顺
孔有德
尚可喜
耿仲明
清兵入塞
征服察哈尔
蒙古衙門
编设盟旗
崇德
皇太极称帝
議政王大臣會議
再侵朝鲜
丁丑下城
松錦之戰
顺治
多爾袞攝政
清軍入關
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
江阴八十一日
屠蜀
庚寅之劫
綠營
通海案
清初六大弊政
圈地
剃髮
投充
逃人
禁关
屠城
大清律例
首崇滿洲
滿城
皇商
遷界令
函可案
清荷聯軍
南北黨爭
丁酉科場案
哭庙案
丁未漂人
康熙
康雍乾盛世
四大臣辅政
索尼
遏必隆
鰲拜
蘇克薩哈
江南奏銷案
康熙历狱
雅克萨战役
《尼布楚條約》
俄罗斯馆
文字獄
莊廷鑨明史案
南山案
三藩之乱
南書房
遷界令
施琅攻台
多倫諾爾會盟
烏蘭布通之戰
昭莫多之战
喀尔喀蒙古
康熙帝南巡
18世纪康熙
《康熙字典》
驱准保藏
礼仪之争
《弟子规》
朱一貴之乱
九子夺嫡
雍正
世宗改制
駐藏大臣
羅卜藏丹津之亂
和通泊之战
光显寺之战
藏區分治
改土归流
《恰克圖界約》
火耗歸公
軍機處
攤丁入地
官绅一体当差纳粮
密摺制度
骨宗事件
水沙連之役
大甲西社抗清
古州苗亂
乾隆
八旗生计
汉军出旗
大小金川之役
大金川之戰
第二次金川之戰
珠爾默特那木札勒之亂
乾隆帝南巡
鎖國政策
洪任辉事件
一口通商
準噶爾之役
大小和卓之亂
清缅战争
《四庫全書》
撤驛之變
字貫案
甘肅冒賑案
蘇四十三起義
林爽文起义
天地會
篤嘉莊之戰
清軍入越戰爭
廓爾喀侵藏戰爭
《西藏善後章程》
《欽定藏內善後章程》
十全武功
議罪銀
馬戛爾尼使團
乾嘉苗亂
嘉庆
川楚教乱
白蓮教
19世纪嘉庆
神武门遇刺案
戈洛夫金使团
英国图占澳门
黄亚胜案
癸酉之变
天理教
孜牙墩事件
阿美士德使团
兵部大印丟失案
張格爾之亂
嘉道中衰
道光
律勞卑事件
第一次鸦片战争
林維喜案
穿鼻之战
虎门销烟
《穿鼻草約》
第一次定海之战
第二次定海之战
镇海之战
乍浦之战
吴淞战役
镇江之战
不平等条约
《广州和约》
《南京条约》
《望廈條約》
《黄埔条约》
《五口通商章程》
《虎门条约》
西藏森巴戰爭
七和卓之亂
太平天国
咸丰
天京之變
捻军
广东洪兵起义
小刀会
团练武装
淮軍
湘军
楚军
苗民起义
大成国
大洪国
廓藏戰爭
塔城贸易圈事件
户部宝钞案
戊午科场案
云南回变
《璦琿條約》
第二次鸦片战争
廣西教案
亞羅號事件
廣州城戰役
大沽口战役
火烧圆明园
《天津條約》
《北京條約》
咸丰黄河大改道
辛酉政变
顧命八大臣
兩宮聽政
同治
同光中兴
洋务运动
戴潮春事件
陕甘回变
圣山砍竹事件
秦家滩事件
左宗棠入陕
马家军
新疆回变
海防与塞防之争
樟腦戰爭
天津教案
庚午洪灾
刺馬案
中国留美幼童
《申報》
楊乃武與小白菜案
光绪
馬嘉理事件
烟台条约
左宗棠收復新疆
伊犁危機
慈禧太后專政
丁戊奇荒
新疆置省
新式海军
北洋水師
中法战争
交趾支那遠征
《中法新約》
臺灣建省
长崎事件
郑州河决
甲午戰爭
《馬關條約》
三國干涉還遼
《中俄密約》
通商银行
乙未割讓台灣
臺灣民主國
兴中会
乙未廣州起義
新軍
定武军
瓜分中國
门户开放
曹州教案
戊戌变法
己亥建储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
東南互保
庚子俄难
20世纪光绪
《辛丑條約》
庚子赔款
清末新政
廢科舉
五大臣出使
北洋新軍
交通銀行
立憲運動
资政院
諮議局
英國侵藏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
巴塘事变
中国同盟会
黃花崗起義
日俄战争
安庆起义
丁未政潮
国会请愿运动
宣统
川軍入藏
皇族內閣
保路运动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第一次驅漢事件
滦州兵变
外蒙古独立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宗社党
《清室優待條件》
清帝退位
遜清皇室小朝廷
张勋复辟
甲子政变
流亡小朝廷
專門史歷史 · 政治 · 军事 · 外交 · 经济 · 文化 · 科技 · 君主 · 區劃【说明:紫色為與外國人有關衝突事件】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 → 夏朝 → 商朝 → 西周 → 東周(春秋 → 戰國) → 秦朝 → 漢朝 → 三國 → 晉朝/十六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國 → 宋朝/遼金夏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中華民國 →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