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棵葫芦开个瓢

种棵葫芦开个瓢

记得小时候,每次爷爷把葫芦锯开,奶奶总是掏出葫芦里的瓤和籽晒在窗台上,留作来年的种子。

新锯开的葫芦瓢富含水分,不能立即使用,需要晾晒几天让其干透。晾晒是制作葫芦瓢的一个关键步骤,也颇有讲究,关系着葫芦瓢的寿命。

直接放在阳光下暴晒,会导致葫芦瓢外面凹凸不平,甚至裂开一道道口子;倘若放在屋子里慢慢阴干,湿气大容易生出霉点。经过不断摸索,农人们掌握了晾晒葫芦瓢的技巧,那就是蒙上一层纱布然后再放到太阳底下晾晒。

几天后,葫芦瓢完全脱去了水分,看上去颜色鲜亮,泛着瓷器般的光亮,握在手里轻盈灵巧,质地也变得异常坚硬,手指敲在上面砰砰作响,如鼓声清脆悦耳。

过去农村物资匮乏,农人们使用的生活用具不少都来自天然的草木,那是大自然送给人类最好的礼物。

葫芦瓢这样的物件,天然形成的流畅线条和巧妙造型让人叹为观止:一头大且圆,适宜盛放东西;一头窄而长,可以作为手柄。

葫芦瓢有水瓢和干瓢之分,用途广泛。水瓢主要用来从水缸里舀水做饭,干瓢则用来舀粮挖面、为牲口舀料或者充当一些食物的容器。

有时,葫芦瓢还作为量具使用。小时候各家各户生活条件普遍不好,有时去邻居家借一瓢面应急用,等改天自家磨了面再还给人家。乡里人讲情义,当初借人家一平瓢面,还的时候一定是一满瓢面。

一口憨厚朴实的水缸,伫立在农家院落或灶房里,见证着一家老小的喜怒哀乐;一只古朴轻巧的水瓢,漂浮在澄澈透明的一缸清水上,守望着一年四季的雨雪风霜。“缸儿离不开瓢,锅儿离不开勺”,在乡间,缸和瓢是两个亲密无间的伙伴。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舀水煮饭、洗衣喂牛,农人们与水缸、葫芦瓢朝夕相伴,有着打不完的交道。

盛夏酷暑的晌午,农人们从地里劳作归来,推开院门直奔水缸,抓起葫芦瓢舀瓢凉水,“咕咚咕咚”一饮而尽。农人们双手捧着葫芦瓢狂饮凉水的情景,颇有古代豪杰大碗喝酒的英雄气概,那种酣畅淋漓爽快至极的洒脱不羁,是发自庄稼汉内心的自信和满足。

舀完水后随手丢在水缸里的葫芦瓢,悠悠地摇晃,一圈圈打着转儿,顷刻便静止在水面上,犹如停泊在河湾里的一叶扁舟。一缸清水,关系着农人的一日三餐,也滋养着葫芦瓢的血脉。

如今,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用上了精致的塑料勺、铝勺、不锈钢勺,葫芦瓢作为传统的舀取工具渐渐淡出了农家生活。

对于我来说,远去的葫芦瓢是一种难以割舍的乡愁,更是一种来自母亲的温暖。用葫芦瓢从水缸里舀出的一瓢瓢水,滋养着我的身体,涤荡着我的灵魂,让我在梦境中一次次体味亲情的美好和故乡的味道。

微信号:SQDWL66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